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深度分析:台湾海军战略转型剖析(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1年6月27日 11:46 舰船知识网络版

台湾海军的成功级护卫舰

台海军成功级护卫舰上的“标准Ⅰ”型防空导弹

  从“东轻西重”到“东大西小”——台湾海军战略转型剖析

  岩文

  在台湾海军“二代舰计划”开始运作的十余年中,“大舰派”和“快船派”一直存在着非常激烈的争论。其关键在于“快船派”认为以8艘美国的佩里级护卫舰与16艘韩国的蔚山级护卫舰(2000吨级)组成总数不超过24艘舰只,采用“高低搭配”的新二代舰队为宜,不但节省经费,而且足以胜任台湾周边海域的防御和靠近大陆海域的作战需求;而“大船派”则以万吨级大型作战舰艇(如美国的伯克级)的综合作战能量和远洋战斗群模式为考量,并不考虑诸如经费、人员训练等技术层面的问题。这些争论不但引发了台军高层的重大人事变动,导致当时的“快船派”领军人物台海军总司令刘和谦因与台军总长郝柏村意见不和而下台,同时也引发了一连串军购弊案的发生。现在台“监察院”指责当时的台军总长郝柏村在法国私令台海军放弃“蔚山”转购“拉菲特”违反了台“军购程序”,不符合海军的“十年建军规划”。但郝柏村则冷冷地回答道:此重大军购案早已事先报告前“总统”李登辉,军购决策并非有固定程序,问心无愧。由此看来,透过这些在技术、战术和经济成本层面的争论,我们看到的实质问题是近些年来在李登辉的导演下,为配合“台独”台海军一直在对其发展战略做重大的调整,而军购弊案无非是台湾为这种调整付出的必然成本,当然,其中也透视出一些西方大国阻挠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利用两岸分裂从中赚钱的阴暗自利心态。

  自1949年国民党从大陆退守台湾岛起,海峡两岸的局势大体上经历了“内战延续”、“气氛缓和”、“统‘独’之争”三个阶段。在这一历史演化过程之中,台湾海军的发展战略和装备状况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以便和台岛高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诉求达到最好的配合。

  在国民党挑起的三年内战之中,国民党在中国大陆战场上只落得个一败涂地,仓惶之中退守台湾孤岛。但即便在此时与敌手相比,国民党的海军力量依然是强大的,而这也就成为其“反攻大陆”的基本军事力量之一。朝鲜战争的爆发使美国重开对蒋军援的口子,而1954年4月签署的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内容虽并不完全符合蒋介石“反攻大陆”的政治理念,但他也一直在利用“美援”对台海军进行战略调整。此时的台湾海军发展战略可以称之为“东轻西重”。由于1950年代初期国际政治环境形式和美台军事同盟关系的存在,使得台湾岛的东侧完全没有受到任何军事压力,加之蒋介石念念不忘的“反攻复国”政治信条,使得台湾海军的力量部署和进攻性的作战功能完全指向台岛西侧的祖国大陆。从海峡两岸的海军力量对比来看,在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中,台湾海军主要装备有阳字号驱逐舰4艘(美制马耀级、格利文斯级各2艘);美制其它型号的战斗舰艇计有太字号护航驱逐舰6艘;山字号护航驱逐舰12艘;关字号护航炮舰4艘;江字号护航炮舰26艘;永字号扫雷舰14艘等。这样一支颇具规模的海军力量与以4艘苏制鞍山级驱逐舰和4艘苏制成都级护卫舰为主要力量,而且要防卫漫长海岸线并要应对多个战略方向的大陆海军力量相比,显然是极具进攻能量的。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在1960年代初期,台湾在军事上准备“反攻大陆”时,曾经使自己的登陆舰队扩充到拥有美制中字号坦克登陆舰23艘;美制美字号中型登陆舰17艘;美制联字号步兵登陆艇30艘;美制合字号通用登陆艇21艘;以及台自制的各型机械登陆艇217艘的规模。如此庞大的登陆舰队是那一时期台湾海军“东轻西重”战略的最好证明。

  在此期间,与台湾海军相比,大陆海军在装备水平和数量上是处于劣势,这是大陆的经济水准尚落后使然。为了弥补双方海军力量的差距,对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军事企图形成一定的威慑,大陆成功地发展了一整套以小型护卫艇、鱼雷快艇为核心的海战战法,并在一系列对台海战中取得了巨大战果,而且由此产生了极具中国军队特点的“小艇打大舰”、“近战夜战”、“海上拼刺刀”的英勇海战精神。在这方面既有人们熟知的击沉“太平号”,解放万山群岛海战,“八、六”海战,崇武以东海战的战例,还有1955年1月10日击沉“灵江”舰,1955年1月19日重伤鄞江舰,1958年9月2日击沉沱江舰,1958年8月24日重伤中海舰等。可以说,当时的台湾海军中除了主力阳字号驱逐舰未与大陆海军交过手外,其它主要的作战舰艇大多在“以小打大”的海战中成为解放军海军的手下败将。这一系列海上战斗不论是从作战样式还是装备对比来看都可以看作是“国共内战”陆地战斗的延续,而在这些著名的海战战例之中,不论是两岸双方以“匪”相称,还是大陆的“小”海军越战越勇,以至台军内有人称应该拿出阳字号驱逐舰与“共军”一拼,但在双方心中贯穿的“一个中国”的民族理念是明确无疑的,“八、二三”金门炮战的政治内涵就是最好的证明。1975年蒋介石病死,1976年大陆“文革”动乱结束,1978年中美建交,1981年大陆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叶九条”,台湾海峡局势随之缓和。此时台湾的政治主导由“反攻”变为“固安”,台湾海军战略转型的过渡时期也在悄然之中开始。1970年代以后台海局势的缓和与台湾防守战略的确立并未使台湾海军扩充军备的速度有所减缓,在美国的帮助下,反而使其拥有的阳字号驱逐舰达到了26艘之多,使台湾海军的规模名列当时世界各国家(地区)十大海军之列。谈到台海局势中如此怪异的现象时人们发现的“规律”是:1950年代,大陆海军获得4艘苏制鞍山级驱逐舰,于是美国对台援赠4艘老阳字号驱逐舰;待1970年代后大陆自制的旅大级驱逐舰陆续建成,美国就开始对台大量出售新一代阳字号驱逐舰(佛莱斯特级、桑拿级、基灵级)。原来美国利用对台军备输出来调控台岛政治走向,阻挠两岸统一的手段早已运用多年。

  以国民党下台,民进党上台执政为标志,“台独”渐成台岛政治主流,两岸“统‘独’之争”日趋激烈;而以台海军引进基德级导弹驱逐舰为标志,在“台独”理念主导下,自“二代舰计划”开始以来的台海军战略转型也已完成。拿现在的大陆与台湾相比,经济、科技、军事水准此长彼消,使得要走“台独”路线的李登辉、陈水扁之流深感大陆已有能力对“台独”企图实施全方位的军事打击,故而必须对台海军的发展战略做彻底的改变,以图对抗祖国统一的历史趋势。以台海军目前的装备现状,我们可以把其新的战略态势归之为“东大西小”。“东大”既是以基德级驱逐舰为核心,将“二代舰计划”中的成功级、康定级、诺克斯级等大型水面舰艇作为配属,加之美国准备向台出售的8~10艘潜艇,组成若干个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战斗群部署在台湾东面的太平洋上,实施大范围的海上机动作战。这样的配属样式在政治上可构成对“台独”势力的战略支撑,在军事上又可形成美台军事一体化的海上接合部位。而从作战战术层面考量,不但可以有效解决台岛在TBMD和海上反封锁方面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亦可以视情对大陆沿岸的港口、军事基地和海上交通线进行突击。如果台湾决定购买基德级导弹驱逐舰,则至少可以组建4个海上战斗群,最近台海军宣布将建造第八艘成功级导弹护卫舰,就应该是展开这样一种配属样式的证明。按照一个战斗群例行进厂整修,一个战斗群例行训练的简单估算,则在台岛东侧不宽的正面上,台海军可常年保持2个战斗群例行作战巡逻,其控制的范围亦可南至南中国海,北与日本海军的活动范围相衔接,东更可依托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战斗群。

  根据台军方研判,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台海战事中,台岛西侧将会直接面对解放军登陆兵团的冲击,如何实施“阻敌于域外,歼敌于海上”的作战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台湾本岛遭受解放军人员登陆的威胁是一个重要的军事难题。在这方面台海军新战略中已有“西小”的部署。“西小”既是以台海军现役的海鸥级导弹艇和“二代舰计划”中的“光三”锦江级导弹巡逻艇、“光六”隐身导弹快艇、“光五”轻型隐身护卫舰为主要打击力量,将其部署在台岛西侧的台湾海峡上,以达成预想的阻遏解放军渡海作战的目标。在台军方预想的大陆攻台模式中,解放军将以大型水面舰艇为主力,掩护庞大的登陆舰(船)队渡海作战。而如果台海军以其二代舰中的大型作战舰只作为突击力量攻击大陆的护航与登陆舰队,一则成本太高,风险很大。二则又使台岛东侧海域的防御形成真空,因此,台军方认为最好的方案应该是“以小攻大”。利用小型水面舰艇速度高,反应快,装备普遍实现了导弹化的特点,则可达成“低成本,高效益”的战争目标。由此看来“西小”无疑是对“台独”势力的一种战术支撑。去年陈水扁上台后,台湾海军首次派遣4艘海鸥级导弹艇进驻金门,以强化对外岛补运航道的防御力,证明其“西小”的部署态势已经展开。看来在台海未来的战事中,过去的海战样式有可能倒转,过去是我们的小艇打国民党的大舰,今后则可能是台湾的小艇打我们的大舰,这将是我们完全不熟悉,而且在实战中较难掌握的一种作战样式。

  以往人们对台湾海军的“二代舰计划”中诸如基德级、成功级、康定级、诺克斯级等大舰关注较多,而不太注意小型舰艇的作用。其实它们在台海军新的发展战略中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不能因为目前台海军小型舰艇的装备普遍较落伍(多数仅装备雄风I导弹),部分舰艇装备质量多多(如锦江级导弹巡逻艇的动力不足,夜视仪和声纳性能不良)而小看了此类舰艇的作用。况且,在台海军的“二代舰计划”中还有两个型号尚未出炉,其一是“光六”计划的隐型导弹快艇,计划建造30艘,装备4枚雄风II舰舰导弹(也有消息说可能装备雄风III超音速舰舰导弹),以替换现役的海鸥级导弹艇。此计划的经费和技术均已落实,计划明年首制艇下水;另一个是“光五”计划轻型隐身护卫舰,排水量在1500~2000吨级,计划建造10艘。有消息说因为技术和经费的原因此计划已经胎死腹中,但从台海军新发展战略的实际需求来看,在“西小”的舰艇部署中确实需要一种此级别的作战舰只用以形成海上小型战斗群的核心。而诸如以色列的埃拉特级、萨尔级放大型等高性能轻型隐身护卫舰都将是台海军关注的目标。当前,因为技术瓶颈等问题难以解决,计划只能说是暂时中止,一待条件成熟,计划仍将会实施。

  “东大西小”的战略转型使得台海军为适应“台独”的政治走向而实现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此战略转型还与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相吻合。台军方会认为此种战略转型能够应对台岛在东、西两个不同海上方向所面临的“战争威胁”。而台岛周边的海洋地理环境也为这一战略调整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客观条件。“东大西小”的配属样式的最大优点就是为台湾海军提供了一个机会,使得美台在尚无军事同盟关系的情况下,台湾可以充分利用美国“有形”与“无形”的军事资源,以放大其海上战斗群的作战能量。“无形”资源即是美国自恃天下无敌的超强军事力量的心理威慑力,而“有形”资源在目前的情况下可以是对台军售,防务思想与防务信息的交换,指挥控制与训练、后勤供应与维修的互动。由于美国一直把台湾作为遏制中国的筹码,如果我们不带任何幻想的来看待小布什关于协防台湾的讲话,则在美国全球战略的安排下其任何“有形”的军事资源都可能提供给“台独”势力利用。(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发表评论】【军事论坛】【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国际风云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