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人物专题 > 正文
综述:他要在太空部署武器(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1年5月15日 22:13 光明日报

要把太空军事化的拉姆斯菲尔德

  本报记者汪洋

  拉氏其人其事

  拉姆斯菲尔德现年68岁,是美国国会的“四朝元老,曾先后在四届前共和党政府中任过职。

  拉氏1932年7月9日生于芝加哥。1954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主修政治,获文学学士学位。在校时为大学橄榄球队和摔跤队队长。1954—1957年加入海军,成为航空兵飞行员。从军期间,取得过全海军摔跤冠军。退伍后,先后担任众议员丹尼森和格里芬的助理。1960—1962年,供职于芝加哥投资银行。

  1962年,年仅30岁的拉姆斯菲尔德第一次当选为美国联邦众议员,此后连任4届直至1969年,先后在众议院联合经济委员会、科学与航天委员会、政府运行委员会以及军事与对外行动小组委员会任职。

  1969年开始担任尼克松总统的助理和经济机构办公室主任。1970年-1973年任总统特别顾问。1973年2月至1974年任美国驻北约大使,开始涉足外交与国防事务。从1974年9月27日起,担任福特总统的白宫办公厅主任。1975年11月,帮助福特总统改组内阁,出任美国第13任国防部长,时年43岁。他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国防部长,这一纪录至今未被改写。他在任内提拔重用了一位颇有才干的年轻人,这就是现美国副总统切尼。1975年11月,拉姆斯菲尔德被任命为国防部长后,推荐34岁的切尼当了福特总统的白宫办公厅主任。

  1977年1月,这位美国最年轻的国防部长还没有多少机会一展雄才,仅仅上任14个月之后,就随着在大选中落败的福特总统一起黯然下台。从此,他离开政府机构,开始下“海”拼搏,先后出任希尔医药和通用仪器两大公司的总裁。同年,接受卡特总统授予美国公民最高荣誉奖章————“总统自由勋章”。

  1983年至1984年担任里根总统的中东问题特使、军控和经济问题顾问。1997年,受国会任命,担任“对美国的弹道导弹威胁评估委员会”主席。2000年5月,被国会任命为“美国国家安全空间管理和组织评估委员会”主席。

  2001年1月20日,拉姆斯菲尔德重返五角大楼,出任布什内阁的国防部长,成为五角大楼的第21位主人,创造了再任国防部长的纪录。而且,只要他在任内干上3年,拉姆斯菲尔德又将成为自1950年以来美国最年长的国防部长。

  1954年,拉姆斯菲尔德与中学同学乔伊斯·皮尔逊结婚,现有3个子女和5个孙儿。

  强硬立场吸引布什

  布什总统挑选拉姆斯菲尔德这位“四朝元老”,颇出人意料。起初,拉姆斯菲尔德并没有进入布什的“视线”。由于布什已请切尼担任副总统,并起用鲍威尔为国务卿,赖斯为国家安全顾问,布什就着眼于任用能同国会和公众发展良好关系的大将担任国防部长。自然,具有国会任职经历那就再好不过了。然而,由于第107届国会参议院出现了共和与民主两党均分席位的情况,任用现任共和党参议员担任国防部长将很可能使民主党在参院成为多数党,布什承担不了这个风险。而且,布什阵营联系过的几个共和党参议员都没有表现出对国防部长一职的太大兴趣。

  最后,布什明白了一个道理:他要用的国防部长,是有能力并有过管理政府和大企业经历的人。这时,拉姆斯菲尔德进入了布什的“雷达视屏”。

  布什能够相上拉姆斯菲尔德,还在于他相信拉氏会积极推行他的导弹防御计划。尽管拉姆斯菲尔德退出江湖已有23年,但他“心怀华府,放眼四海”,对美国国家安全事务甚是了解,并颇有心得。拉姆斯菲尔德是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的忠实拥护者。

  近年来,美国保守主义思潮上升,提倡发展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的呼声有不小市场。但中央情报局于1995年发表的报告,却称“15年内不会出现对美国新的导弹威胁”,这使美国国会保守势力大为不满。于是,国会于1997年通过《国防授权法》,成立以拉姆斯菲尔德为首的两党9人机构,即“对美国的弹道导弹威胁评估委员会”,以图形成新的结论。

  拉姆斯菲尔德领导的委员会于1998年7月15日发表评估报告,又称“拉姆斯菲尔德报告”,推翻了中情局的结论。拉姆斯菲尔德委员会将考虑范围扩大到包括夏威夷和阿拉斯加在内的全美50个州,认为“伊朗、伊拉克和朝鲜已对美国构成近期威胁”,“它们可隐秘地发展可攻击美国的导弹,而事先几乎不发出警告”。这一结论给了“国家导弹防御”鼓吹者以强有力的炒作依据,并迫使中央情报局在1999年的新版评估中,改变调门,以同“拉姆斯菲尔德报告”呼应。拉姆斯菲尔德在弹道导弹防御问题的强硬立场,自然引起了布什的注意。在布什竞选期间,拉氏也不断就导弹防御向布什献策。

  2000年12月22日,拉姆斯菲尔德与布什和切尼长谈。拉姆斯菲尔德侃侃而谈,从导弹防御谈到对美国的新威胁,从五角大楼改革谈到发展更具战斗力和机动性的美军武装力量,从信息战谈到当代恐怖主义,让布什心中大喜。12月26日,布什正式决定起用拉姆斯菲尔德。

  “冷战老手”

  拉姆斯菲尔德是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的忠实拥护者,并且主张在空间、海上和地面全面部署NMD。在1998年他就曾警告说美国随时都受到远程核弹的威胁,他公开指责20世纪90年代“不动脑子地削减国防开支的做法,主张建立更加强大的国防队伍。

  拉姆斯菲尔德竭力反对保留1972年美苏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美国和苏联在1972年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曾被看作是超级大国军备控制的一个基石。但是拉姆斯菲尔德说,现在的形势同签署反弹道导弹条约的时候已经大不相同,而当年签署条约的苏联已经不再存在。美国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的计划不受1972年反弹道导弹条约的约束。

  他曾反对美苏谈判《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会谈条约》。他在国会作证,反对《化学武器公约》。他还反对《全面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作为第13任国防部长,他曾大力要求增加军费,支持B-1轰炸机、三叉戟核潜艇和MX导弹计划。

  2000年5月,美国国会成立“美国国家安全空间管理和组织评估委员会”,再次任命拉姆斯菲尔德为委员会主席,以研究空间军事化问题,包括成立美国空间部队,或在空军成立空间兵种。拉姆斯菲尔德出任国防部长后辞去了委员会主席一职。该委员会今年1月11日发表评估报告,提出“由美国控制太空,包括保卫美国的卫星、打击敌人的卫星”。

  拉姆斯菲尔德从政以来,只要共和党执政,必然受到重用。即使民主党执政,他的影响力也不可低估。1998年,拉姆斯菲尔德以国会授权成立的跨党派机构“评估弹道导弹对美国威胁委员会”主席身份,提出了美国受导弹威胁的报告。中情局的报告称,美国在2010年以前不致遭到导弹威胁,而拉姆斯菲尔德领导的委员会却下结论说,伊朗、朝鲜以及伊拉克,都可能“对美国发动导弹突然袭击”。因此,拉姆斯菲尔德被媒体称为“鹰派”和“冷战老手”。

  把军备竞赛引向太空

  冷战结束已有十多年,但美国的扩军计划却显得越来越野心勃勃。5月8日,拉姆斯菲尔德向美国国会提交了调整和加强美国空间军事力量的方案,以保护美国的空间军事和通讯系统。方案建议设立一个由四星级上将负责的职位,以科罗拉多州为基地全力组织训练及装备一支史无前例的“太空军队”。

  拉姆斯菲尔德说,美国将采取措施加强对其太空中的军用和通信系统的控制和管理,因为美国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依赖空间,无论是国家安全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在太空中运行的卫星。美国对空间的依赖使其更易受到伤害,美国必须重视这种“脆弱性”,保护美国在空间的利益。拉姆斯菲尔德还说,他将扩大美国空军航天司令部在空间军事力量方面负责管辖的范围,以协调并统一管理美国在空间的侦察、通信和军事行动。为此,他将任命一位四星将军全权负责美国的空间计划和行动。他说,五角大楼的主要任务应是“适应21世纪的美国国家安全需要,并保持美国在空间力量上的世界领先地位”。拉姆斯菲尔德在他的太空扩军计划中,囊括了一系列军事措施,例如增加美国空军的侦察卫星;在五角大楼中增设一个职位,由一名四星空军上将担纲,领导实施太空计划等。而且他没有否认美国可能会在太空部署武器,也没有否认要把一种反卫星计划加以扩充。

  由拉姆斯菲尔德主持的美国国家安全太空管理和组织委员会(简称太空委员会),曾于年初发表报告,声称未来太空爆发军事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该报告说:“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海陆空均发生过战争,因此前瞻未来,太空战争将会发生。所以美国一定要发展在太空中可以攻守兼备的武器系统。”虽然报告强调要防卫美国卫星免被攻击,但同时亦呼吁要发展太空能力,暗示将会把攻击性武器送上太空。美国传媒更称,未来的太空军队,可能会包括太空飞机,能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地运送武器,或对其他国家做间谍侦察工作。

  美国媒体分析,拉姆斯菲尔德的太空计划比布什极力主张的导弹防御体系内容更广泛,不仅包括了要部署国家导弹防御体系,还包括保护美国的军事卫星免遭袭击,以及加强太空作战研究等。

  反对拉姆斯菲尔德计划的人认为,将美国的太空设备交由军方管理是美国在太空部署武器的第一步,这样做必然招致其他国家的效仿,从而导致太空的军事化。民主党领袖、参议员托马斯·A·达施勒说:“在太空部署武器,这简直就是我听到的、本届政府上台以来最愚蠢的事情了!”他相信民主党全体成员都会反对做这么蠢的事。

  但一些共和党议员则支持拉姆斯菲尔德的计划。史密斯参议员说:“只有控制太空的国家才能赢得下一场战争。”

  虽然国际法并没有规定谁拥有外层空间,但美军大肆发展太空军队,无疑企图利用美国目前的财力和军事优势,霸占对太空的控制。


军事论坛】【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国际风云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