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中国军事 > 正文
全军士官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二)

http://jczs.sina.com.cn 2001年5月10日 07:43 解放军报

  ●本报记者 王文杰  祝寿清  本报特约记者 刘世仁

  “保姆现象”引出的话题

  炮团装备了一部新型雷达,官兵们曾为拥有这样先进的“千里眼”而气粗胆壮,但随着操作该雷达的技师退役,“千里眼”变成了“睁眼瞎”。团领导面对全团官兵发问:“谁能玩得转这部雷达!”无一人应答。从此,生产厂家的技术员便成了这个团的常客。去年秋季,莱州湾畔。身着迷彩服的官兵、涂抹迷彩色的战车隐蔽在海岸线上。在紧张的气氛中,却见穿着便服的队伍穿梭于火炮阵地间,他们是某炮团从厂家请来的技术保障队。无独有偶。海军某舰艇编队远征某海域进行战役演练,走上“战场”的新装备,后边拖着“尾巴”———来自科研所、生产厂家技术员遂行的“保驾”队。

  “战场”上为何来了“保姆团”?某炮团团长徐依信深有感慨:“心里没底。”

  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也偶尔有之:某团演习在即,却有十几台新型步战车开不动,修理工急得团团转,指挥员急得直跺脚。生产厂家的技术员“飞”来了,伸手一摸,用螺丝刀一拧,发动机就响了。

  当然,这也许只是个别现象,但“平时都这样,打起仗来怎么办?”某集团军刘副军长说得很实在:“如果我们的士官都成了本行业的‘专家’,还要‘保姆’干啥?”

  的确,随着现代化装备陆续列装,提高士官队伍素质,使之适应军队现代化的需要刻不容缓,培养大批专家型士官势在必行。事情明摆着:士官直接操纵武器装备,先进的武器装备要有技术精湛的人才去驾驭,才能发挥其最佳效能,有了专家型士官队伍,就能割掉身后“保驾”的尾巴。

  培养专家型士官的可能性有多大

  目前,需要与可能是现实的矛盾。士官大部分是从原志愿兵套改和从义务兵中选取的,老实说,这是一个文化程度还比较低的群体。据某师统计,现有士官中大专文化占4%;高中(中专)占52%;初中占44%。这是从档案中统计的,实际文化程度可能还要低一些。在这样的文化基础上,培养专家型士官的现实可能性到底有多大?穿行于三军部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培养专家型士官不仅可能,而且潜力很大。

  高级士官陈家荣,是海军某综合补给舰的主机班班长。他刻苦钻研舰船主机这座“高科技堡垒”,掌握了一手“看、听、摸、记”的“绝活”:一看主机废气的颜色,就能对故障的性质判断个八九不离十;一听主机的声音,就能说出“内脏”的运转状态;一摸润滑油的粘度,就知道机件磨损的程度;上百条管路中的任何一根,在他的脑子里都刻有记号。远航中,他多次排除故障,没有一次不灵验的。

  如果说陈家荣是位经验型“专家”,四级士官朱桂全则是位“知识型专家”。朱桂全入伍时只有初中文化,先后被送到海军士官学校和德国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燃汽轮机技术,后来当上了“中华第一舰”主机班班长,成为操纵、监测、保养、维修的技术“大拿”。类似这样的专家型士官,在全军各部队不乏其人。仅以海军为例,有的士官著书立说,其著作成为海军工程学院本科教材;有的是国家海水淡化科研成果鉴定委员会的成员;有的登上了大学讲坛……他们各有引以自豪的美称,如“核潜艇第一兵”刘中文、“深海焊接第一枪”雒祥明、“雷达王”牟美田、“海底蛟龙”冒小龙,等等。他们大都身怀绝技,把本职工作“玩”得滴溜转。实践证明,尽管目前士官队伍科学文化素质的状况还不尽如人意,但他们岗位稳定,服役时间长,而且年轻有活力,只要能为他们创造一个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舞台,不时给他们指点迷津,他们完全可以把实践经验转化为理性认识,成为本职岗位上的行家里手。

  给渴望成才的士官一个“支点”

  青年士官中有许许多多可以培养成技术专家的好苗子,但再好的苗子没有沃土也难以茁壮生长。

  北海舰队丁司令员说,高素质士官群体的出现,仅靠士官本身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各级党委、领导的培养。这两个积极性结合起来之日,就是专家型士官出现之时。在辽南大地上,一座军营被士兵称为“士官成长之家”。记者在某部看到,部队党委为每个士官定出了学习计划。他们将在三五年内送院校培养一批,依托基地训练一批,组织在职自学一批,这并非只是写在纸上的规划,而且正在扎扎实实地实施。他们目标明确、清晰:初级士官是骨干、中级士官是中坚、高级士官是“专家”。某师的“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思路也可资借鉴:不管眼前多么需要,也要设法把那些有培养前途的士官送到训练基地、军地院校进修深造,或集中起来学习,也许眼前的工作受了点影响,但从长远看却为未来“打赢”培养和储备了人才。采访中,记者还看到从过去的专业军士套改过来的士官中,不乏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到了与专家之间只隔一张“窗户纸”的水平,捅破了这张“纸”,他们就将成为本职岗位上的专门家。问题是怎样把这张“纸”捅破?阿基米德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这并非是一种想象。只要各级党委、领导给那些渴望成才的士官一个“支点”,他们一定会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成长为学有所成的专家型士官。

  某集团军常军长在组织对某师进行战斗力评估时,来到某导弹营看望一位导弹发射手。这位士官曾是集团军范围内打导弹最多、最准的“神射手”。谁知,这位射手已经退役了。常军长击掌感叹:“他可是个了不起的‘小专家’啊!”“首长,我们不是没留,可没有指标啊。”听了营领导的介绍,将军沉默了许久。

  与这位走了的射手相比,某炮团导弹二连四级士官冷文华是幸运的。他也是一名“神射手”。创造过一弹穿三靶的佳绩。去年底,士官选取工作开始前,连队的报告被逐级上报。连营团师军“五长”的态度鲜明:一定要把冷文华留下!

  把思维的半径放大,该留而没留住的士官有多少?靠“五长”表态恐怕不是长久之计。部队的一些头头脑脑希望记者给领率机关传递一个信息:给专家型士官一些“特殊”政策,把真正的人才留住。

  令人欣慰的是:科技练兵和世界军事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各级领导增强了一个意识:爱才就是爱部队战斗力。某潜艇四级士官武学琦是唯一4次参加某型战略导弹发射试验任务的瞄准手。去年夏天,武学琦右眼生病。消息传来,上至基地领导下到普通一兵都争着为武学琦提供眼角膜。在很短的时间内,医生就为武学琦做了移植手术。时隔不久,潜艇要远航执行任务。武学琦二话没说,包扎了一下右眼就上了艇。基地领导特派两名保健医生随行。说起这件事,武学琦很动情:“就冲领导关心这一条,我就是丢只眼,也值。”在采访中,不管是喜悦的还是遗憾的信息,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锻造和储备一大批专家型士官,既是基层建设的急需,也是未来战争的召唤。


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国际风云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