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巧携千军跨江海----记我军著名渡河工程专家王景全教授

http://jczs.sina.com.cn 2001年5月8日 07:59 解放军报

  定使天堑变通途

  俗话说,兵贵神速,快速机动乃军队作战胜利之本,而江河湖海则是影响机动的“大敌”。64岁的我军著名道桥渡河专家、总参理工大学教授王景全则是这一“大敌”的克星。

  王景全永远记得:1958年,黄河泛滥,京广铁路中断。舟桥部队几次试图抢架黄河浮桥均未能成功。如果是战争中,后果是什么?答案不言而喻。

  1961年,刚从哈军工毕业的王景全毅然背上行李,踏上了征服黄河的艰难历程。几年后,王景全终于摸清黄河复杂的地质结构。原来,黄河河床虽是泥沙质的,但在大流速的情况下,表面会形成一层坚实的硬壳,部队装备的制式锚入水后很难刺破表层抓住河底。同时他又发现渔船使用的锚,锚爪与锚杆之间大都固定成效果特好的角度。很快,他和同事成功研制出具有最佳入土角的大抓力“犁锚”和投起锚作业法。部队运用这一装备技术,首次在黄河特大流速条件下架桥成功。

  这项成果使我军从此战胜了不可逾越的黄河天堑,获得了工程兵第一届科学大会最高奖。这年,王景全26岁。

  战胜黄河,王景全又将挑战目标瞄准更大的天堑长江。经过多年悉心研究,王景全多次指导舟桥部队在长江天堑七八级风浪下成功开设门桥渡场。

  20世纪80年代初,王景全参与解决特大洪水下架设可通过数个摩步师及火炮、坦克浮桥的试验任务。王景全以实战为背景,把演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归纳成6条建议,提交演习指挥部,可没有得到重视和采纳。结果演习试验失败。后来各级指挥员惊奇地发现,失败原因及解决方法在王景全建议中早有预见提示。

  此后,王景全被委以“全面指导”重任,研究出了新的架桥方案,一举在高水位的长江复杂水域架桥成功,创下了世界渡河史上时间最短、跨度最长、难度最大、条件最为复杂的4项“世界之最”。

  工兵扬威入海洋

  王景会攻克飞渡内陆江河难题后,又把目光投向浩瀚的海洋。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先进国家研制出一种高性能水上浮箱,大大提高了陆海军沿海岸滩保障能力,将我军同类保障落下一大段距离。

  王景全认为,我国海岸线绵长,军事和战备交通应急保障任务重意义大,应遵循平战结合、军地兼容原则,迅速研制出高性能浮箱器材,提高近海岸滩保障能力。不久,王景全投入了“多用途浮箱”的研究。为抢占这一科技高点,王景全先后与军内外数十名专家教授联合攻关,历经数年,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研制出技术性能和使用功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中国的“多用途浮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3项国家发明专利,大大提高了我国军交综合保障能力。拥有这项技术和器材,战时舟桥兵可将一个个大型浮箱连接成一座座浮动港口与通道,供重型坦克、火炮隆隆驶过,冲向岸滩,实现了工程兵从内陆江河走向海洋的大跨越。这一科技成果还帮助地方在宁波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双车道跨海浮桥,有力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

  万千民船镇海疆

  作为军队渡河工程专家,王景全不仅时刻想到未来战争,还高屋建瓴地思考着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战争的潜能伟力。

  现代条件下跨海作战如何解决海上输送保障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王景全敢为人先地提出利用民船实施战时海上运输的设想,并将这一近乎天方夜谭的设想写成了10余万字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的可行性报告。全国全军有关专家对这一课题进行充分审查论证后,认为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构想。

  王景全所研究的这一重大课题,是一个高难度、高风险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运用船舶、海洋、道路、气象、军械、通讯等理论进行综合研究。为此,他先后组织了军内外25个院校、科研单位的百余位著名专家通力合作,组织了几十名博士生、硕士生及装甲、工程、通信、炮兵等有关兵种部队协助攻关,对我国民船进行了详细统计分析,进行海上试验1200多次。他亲自随船出海总航程两万多海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生死和艰险的考验。

  船上火炮射击试验,后坐力极大,射击瞬间的冲击波会使加强仓玻璃震碎、活动甲板飞起一人多高。每次实弹射击试验,有心脏病的他,都忍受着似要将心脏撕裂般的巨响和强大冲击波,站在火炮附近观察。官兵们都感动地说,老专家是在拿生命搞国防科研。

  几度春秋,王景全这项研究在突破了13项技术难关后,终于宣告成功。

  (《中国国防报》2001-5-8第5版)(马晓春夏生水本报特约记者王鹏)


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国际风云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