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近五年来,俄空军按照2000年发展建设构想,努力克服各种困难,通过优化编成、裁减冗员、加强对重点力量与领域的建设和投入等改革建设举措,在困境中求发展,形成了当前这样一支人员相对精干、现代化装备比重明显提高,重点部队及尖子飞行员的战技水平基本得以维持,保持着“有限作战能力”的队伍,为深化改革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采取的建设与改革的基本步骤是: 一、确立空军发展构想 根据1992年7月俄军制定的至2000年的建军规划,俄罗斯空军也拟定了这一期间的发展构想,并于1993年4月得到了国防部的批准。构想肯定了俄空军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认为空军作为俄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能力对任何方向可能发生的侵略作出迅速反应,既是战时以高精度武器对敌战役纵深实施突击的重要手段,又是部分进行高度机动集结的保证。同时明确,至本世纪末空军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在已有基础上,将空军建成高度机动、编成均衡、拥有现代航空技术和装备、可有效完成在联合或独立作战中所担负的任务且所需“维持费用较少”的军种。为此空军应完成:在各战略方向上组建战役空军集团,包括将飞行学校改编成航空兵师,将训练团和架子团改编成作战部队;将人员缩编至规定的标准,同时优化战斗与保障部队在空军结构中的比例;分阶段给部队及兵团配备新式多用途航空武器系统,减少战斗和保障器材的型号,统一武器系统和技术装备;保证航空兵跨地区的机动及部队(兵力)的投送;加强基础设施和多功能航空兵基地的建设,改善航空兵基地和保障系统;逐步改革部队补充体制,转入实施新的干部培训体制;改进军人及其家属的社会保障等诸项任务。 二、完善体制,优化编成 (一)收缩部署 俄军重组后,为顺应国际形势变化及俄军重建的需要,有计划地对境外驻军进一步实施被舆论戏称为“战略大溃退”的回撤。至1994年底完成了从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蒙古、古巴、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及阿塞拜疆的撤军工作。期间,从上述国家共撤出29个摩步、坦克和空降师、5l个导弹(含防空导弹)、炮兵旅及包括空军、防空军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在内的66个航空兵和直升机团,总计达30余万军人(加上家属近120万人);撤回各种技术装备4.5万件、技术器材与战略储备物资350万吨。并将从德国撤回的第16空军集团军重新部署到了西部战略方向上的莫斯科军区;将从波兰撤回的第4空军集团军安放到了西南战略方向上的北高加索军区。从而使上述两个因苏联解体而由内陆军区变为前沿军区的空军实力得以加强。在部署调整过程中,空军有近50支部队进行了重新部署。战略部署大调整的完成被叶称为1994年度俄军建设取得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成果”。它既与俄军其他建设与改革措施同步展开,同时又为后者的顺利进行及进一步深化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二)完善指挥、编制与补充体制 近年来,俄空军在体制上的动作较大。组织指挥体制上,作为结构体制的一项改革,为进一步提高指挥水平,集中培养干部,俄空军于1993年底1994年初开始在莫斯科组建前线航空兵司令部,在萨马拉以伏尔加河沿岸军区空军机关为基础组建后备队与干部培训司令部,从而形成了空军各部队、机关、院校相应划归远程航空兵、前线航空兵、军事运输航空兵和后备队与干部培训4个司令部,而空军总司令通过上述4个司令部对空军实施集中统一的领导与指挥的体制。去年底,俄国防部又决定撤销成立不到三年的前线航空兵司令部和后备队与干部培训司令部。今年初,后备队与干部培训司令部被撤销。根据新任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推行的区域性指挥原则,空军的指挥原则又面临着新的一轮调整,即前线航空兵划归所在军区实施统一的作战指挥,而空军总司令则对远程航空兵与军事运输航空兵实施集中统一指挥。编制体制上,鉴于苏联解体与战略大收缩导致莫斯科、北高加索两军区战略地位突出,但又缺乏空军作战部队,仅有一些航校和空军训练中心,在莫斯科和北高加索两个军区范围内,重新组建了2个空军集团军。军事运输航空兵团(伊尔-76航空兵团)从1994年底实行了新的编制,因而裁减下来了数十个机组。兵员补充体制上,消除了单一的义务兵役制,实行了合同与义务相结合的混补方式,空军成为合同兵相对集中、比重较大的一个军种。 (三)优化实力编成 俄空军组建之初就开始了减少开支、提高效率为目的的机构、兵员与飞机数量的精减优化工作。在机构编成上,至1994年10月,指挥机关由初期的12个减至7个。其中远程航空兵取消了两个军级指挥机构,前线航空兵的军级指挥机构也由7个压缩为5个。将级军官的编制职位由330个减至130个。在人员编成上,由组建初期的32.13万人减少到了1997年初的15万人(含飞行员9000人)。在飞机编成上,为便于生产、使用和统一维修,全部淘汰了二、三代单发飞机及部分老旧轰炸机、运输机、保留了双发以上的第三、四代战机,使机型由原来的几十个减至十余个。在组建当年封存1500架的基础上,1993年又封存了近2000架旧飞机。飞机总架数已由1991年时的1.1万架减少到了1997年初的5700架。通过“汰劣存优”,形成了远程航空兵以图-160、图-95MC、图-22M3、伊尔-78M、军事运输航空兵以伊尔76、安-124为主、前线航空兵中的歼击航空兵以米格-29(460架)、苏-27(134架)、轰炸航空兵以苏-24及其改进型苏-24M、强击航空兵以苏-25、侦察航空兵以苏-24MP、米格-25P等第四代战机为骨干(以上数字截止1996年初)的格局,从而使现代化航空装备比重与整体质量得到大大提高。 三、转变作战训练指导思想,革新训练体制与方式 (一)确立新的作战训练指导思想 冷战结束后,俄空军根据国家军事战略的变化,对其作战训练指导思想做了相应的调整,把应付地区性危机和冲突作为主要作战任务,把高技术常规战争作为空中斗争的主要形式,突出强调“应急作战”和“快速机动作战”;根据新军事学说和已完成从国外撤军这一实际情况,作战指导思想由“远土作战”转变为“国土防御”作战。这一新的作战指导思想要求俄空军既要考虑应付发生在俄边境地区和独联体内部的局部战争,又要考虑应付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为此要求俄空军能在短时间内到达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方向和地区,并能与其它军种联合实施作战任务。从近年来俄空军训练演习情况看,空军在作战计划新构想与实践中,强调应付局部地区武装冲突,作战想定也是针对发生地区性突发事件和局部侵略战争实施的防空反击作战。在远东方向,空军的训练活动主要是制止并粉碎外部入侵和边境武装冲突为作战背景。近年来俄空军举行的最大一次演习——“东方-93”演习(1993年5月中下旬)即为这一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体现。演习设想俄远东“突发战事”,俄空军与防空军紧急出动苏-24M和苏-24MP(10架)、苏-27(4架)、图-95MC(6架)从俄欧洲部分前往增援,参演机经3次空中加油,在12小时内连续飞行7000公里抵达预定地点。通过演习检验了俄空军远程机动应急作战能力。 (二)改革训练体制 作为改善训练方式、提高训练效果的一项措施,近年来俄空军还在训练体制上作了一些探索。一是改革空军院校训练体制。根据需要确定空军高等院校的数量和结构,减少院校数量,使其由组建时的20所降至目前的12所,最近又决定再裁减5所;同时招生人数也减少了50%,并将飞行院校的学制改为5年,前3年接受基础文化教育和体能训练,之后进行飞行素质测试,经过筛选后再进行1年半的飞机驾驶训练。毕业后按机种定向分到各训中心进行训练,为加快学员培训进程及效果、降低培训费用,今年6月初,俄空军还着手在卡钦飞行学校组织一小批学业优异的学员飞苏-27和米格-29。将苏-27和米格-29引入航校教学,这在俄空军尚属首创。目前俄空军又开始考虑将“造价低廉、安装轻型发动机的飞机”纳入俄空军飞行员训练体系,使“轻型发动机飞机—喷式教练机一作战飞机”的飞行训练模式成为飞行员基本培训程序。二是改革飞行部队训练体制。主要是采取先进的训练方法,将竞争机制引入部队战备训练中,推行飞行员分类、分级训练方法,通过增大飞行员选择飞行科目的自主权,使飞行训练具有更大的难度和灵活性,以利于尖子飞行员的培养,进而带动整体训练水平的提高。 (三)优先保障对重点部(分)队与人员的训练投入 针对训练经费持续吃紧、油料及零部件连年匮乏而在短期内又无望改善的状况,近年来,俄空军也采取了拆旧补新、将有限的经费与油料向重点部(分)队与尖子飞行员倾斜的方法来维持这些部队的战斗力,空军总司令部、前线航空兵司令部针对手中油料有限,难以实施全面保障这一现实,确定了重点保障担负防空与反击作战任务的歼击航空兵的方针,对其用油予以倾斜;同时,对训练指标不搞平均分配,给予担负战斗值班任务的部队实施重点保障,使其人均年训飞时数至少保持在40-50小时的最低训练要求标准。为将有限的航油提供给最需要的一线飞行员,俄空军的多数航空兵团不再让司令部参谋人员上机飞行。驻北高加索军区的第4空军集团军是近年来俄空军中军事训练工作开展得最好的一个集团军,其一条有益的经验就是客观面对飞行工作面临的形势,将有限的资金、油料用于优先保障一类飞行大队和部分二类飞行大队,并且尽可能使每一架完好飞机的机组都具有战斗力。 此外,在革新训练方式上,俄空军也有一些新的尝试。如缩短每一架次的平均飞行时间;取消飞机在靶场试验和演习时的重复飞行,尽量做到一次完成任务;将多个科目并成一个架次来完成;减少加力次数和边际天气飞行等。远程航空兵为合理安排有限的油料,采用耗油量相对较低的图-134和安-32飞机对飞行员进行飞行训练,同时,增大地面训练量,去年在模拟器上的训练时数比上一年增加了15%。(朱长生) 【关闭窗口】 |
![]() |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国际风云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