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国际风云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以军屡袭阿拉法特警卫部队内幕

http://www.jczs.com.cn 2001年3月31日 08:50 新华网

  北京时间29日凌晨2时,以国防军为了对连日来发生在以境内的恐怖爆炸事件进行报复,对巴自治政府控制下的加沙、拉马拉和希伯伦地区发动了空袭和炮击,包括阿拉法特精锐的警卫部队司令部、巴自治政府警察局、阿拉法特官邸在内的6个目标均遭打击,造成至少2人死亡,60多人受伤。由于这次武装冲突是强硬派人物沙龙上台以来的首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加上目标直指阿拉法特,所以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

  “17警卫部队”司令部变成火海

  当地时间28日晚8时,巴自治区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拉马拉同时响起了剧烈的爆炸声,呼啸的导弹划破了拉马拉宁静的夜空。在短短5分钟的时间内,以军的4架武装直升机分两次向加沙城内的阿拉法特的官邸、加沙电力枢纽、通讯中心发射了8枚导弹以及数十枚火箭。跟以往以军空袭巴自治政府目标时往往预先发出警告不同的是,这次空袭前巴方没有接到任何的警告,所以当导弹和火箭弹从天而降时,人们吓得四处逃窜。

  由于这次袭击十分突然,加上空袭发生时正值晚间城区最热闹的时候,所以3个巴城市人员伤亡惨重:在拉马拉,阿拉法特的保镖部队——“17警卫部队”的司令部大楼被炸,一名士兵被炸身亡,另一名当时正巧路过司令部大门的妇女被炸死,还有20多人被炸伤,许多建筑物和停在外面的汽车冒出了熊熊的烈火;在加沙,“17警卫部队”的4处目标和位于加沙南部阿尔巴拉“17警卫部队”的一处训练营和弹药库被炸;虽说巴安全部队在空袭后迅速封锁了现场,但记者和围观的巴群众还是能看清阿拉法特的官邸已经被严重损毁;在加沙最大的舍法医院,4名受伤的军人正在急救室里接受抢救,医院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值班医生声称,至少有十多名“17警卫部队”的官兵负伤,其中一些官兵的伤势相当严重;在希伯伦,悄然潜伏在一座可以俯瞰整座城市的山头后面的以军坦克分遣队,突然向希伯伦城内的巴居民区内的预定目标发起了猛烈的炮击,而希伯伦城内的犹太定居点的居民们则借机纵火焚毁巴勒斯坦人的商店。

  空袭发生后,以军方公然表示:“我们实施攻击的目的是打击那些对恐怖活动直接负责的人!”

  以军为什么屡屡打击“17警卫部队”

  与近年来以境内发生的恐怖爆炸事件不同的是,在27日恐怖爆炸事件发生之后,巴激进的武装组织“哈马斯”除了公然宣称对这起恐怖爆炸事件负责外,还向约旦河西岸的一家新闻媒体送去了一盘据说是袭击以色列的“勇士”的录像带,并且散发了大量的传单。

  在这盘录像带中,一名显然刚刚理过头发、刮过胡子、穿着新衣服的20来岁的巴青年坐在一张摇摇晃晃的桌子后头,他面前的桌上架着3挺机枪,旁边摆着一本书,他身后的墙上挂着一面绿色的巴勒斯坦旗帜。这位青年慷慨激昂地说:“我是‘阿尔哈桑旅’的第12名无畏勇士,我们随时准备把自己的血肉之躯化为杀死犹太占领者的钢钉!”发表完这通慷慨陈词之后,他还高唱了一首巴勒斯坦革命歌曲!数小时后,耶路撒冷一辆公共汽车发生爆炸,20余名以平民被炸伤,袭击者就是这个巴勒斯坦青年。“哈马斯”在紧随其后散发的传单中声称,录像带中的巴勒斯坦青年名叫迪亚·塔威尔,约旦河西岸拉马拉人,是约旦河西岸最有名的比尔扎伊特大学的在校学生。

  既然“哈马斯”公布了恐怖袭击者的录像带,以政府因此也知道袭击者到底是谁,那么为什么还把一口的恶气全都撒在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的保镖部队——“17警卫部队”的头上呢?这还得从该部队的来历说起。

  “17警卫部队”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初,一直是阿拉法特和巴自治政府高级官员的贴身保镖,是包括美国、以色列在内的国际社会承认的巴合法武装之一。然而,在美国中央情报局与以色列情报组织摩萨德联合出版的最新《反恐怖手册》里,“17警卫部队”仍被定性为“武装恐怖组织”。然而,到了1985年,该部队的地位和行动开始逾越其仅充当保镖的权限,许多有恐怖行动经验的巴解老战士开始加盟该部队,其人员的训练科目也因此从安全检查、驾驶、射击、拆除炸弹、贴身保卫等防御性内容向攻击性内容转变,开始增加爆炸、暗杀、心理战等科目的训练,其成员的地位也从单纯的准军事化保镖角色一跃成为巴解军事组织中的龙头老大,许多成员除了享受比普通巴解战士高出3至6倍的高薪、在中东数国拥有豪华住房、配备有挂特殊牌照的高级轿车外,其家人在工作安排、住房条件和社会地位上还能得到特殊的照顾。

  1985年9月,3名以色列人在塞浦路斯遭暗杀,“17警卫部队”声称对这起事件负责,结果导致以色列对突尼斯境内的多个巴解基地发动空袭,“17警卫部队”的名字此后才广为外界所知,并且被美国、以色列和西方许多国家列入世界恐怖组织的黑名单。

  由于种种原因,不论是美国的中情局,还是以色列的摩萨德,至今仍无法得知“17警卫部队”的真正规模,只知道人数大约有1500人,包括内勤、安保、通讯、特种驾驶、特种作战以及后勤等方面的专家,其总部1982年之前设在贝鲁特,其分支机构分布于多个阿拉伯国家。20世纪90年代巴以关系缓和之后,“17警卫部队”随同阿拉法特返回巴自治领土,成为被国际社会所接受的巴自治政府的正式武装力量。

  然而,在美国中情局和以色列摩萨德等情报机构的眼里,“17警卫部队”仍是以色列境内频频发生的恐怖爆炸事件的真正幕后指使。一旦有冲突发生,“17警卫部队”的驻地往往成为以军报复攻击的目标,高级军官往往成为以特工的暗杀对象。

  美国偏袒沙龙胆壮

  “哈马斯”在以色列空袭后公开扬言称,“哈马斯”对以色列几天来接连发生的恐怖爆炸事件负全部责任。

  “哈马斯”高级领导人穆罕默德·阿尔·扎哈尔在加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管以色列的暗杀和轰炸是多么残忍,我们的抵抗运动必将继续进行下去!”扎哈尔甚至还透露说,除了已经潜入以境内的12颗“人体炸弹”外,还有7名“经验更丰富,行动更果敢,威力更巨大”的“人体炸弹”已跃跃欲试,随时准备潜入以色列实施大爆炸。

  对此,以色列表示将采取以牙还牙的战略。一名参加了当晚沙龙内阁会议的高级官员直言不讳地说:“这不是我们对以色列遭恐怖袭击后的报复政策,而是以色列向恐怖主义宣战的持续战略。我们已经决定在随后的几天里发动更多的袭击。”

  分析人士指出,沙龙敢于动武,而且规模很大,很有其必然性。原因之一是沙龙面临着国内越来越大的压力。特别是沙龙在竞选的时候曾表示会给以色列带来更大的安全与稳定,但接二连三的恐怖爆炸使以色列人失去了对他的信任,特别是定居点的犹太居民。为此,沙龙早就向军方大开打击巴目标的绿灯,只是慑于正在约旦召开的阿盟峰会,担心立即发起空袭会招来阿拉伯世界一致的谴责,因此才把空袭推迟到峰会结束后进行。

  原因之二是美国新政府十分明显的偏袒立场。据美国务院发言人理查德·布鲁切透露,空袭发生后,以外长佩雷斯立即打电话给美国务卿鲍威尔,向他通报了以军对巴空袭的情况。对此,美国表示,军事手段解决不了冲突,呼吁有关各方结束血腥冲突。但美国除了发出这一空洞的呼吁外,在实际行动上的天平却明显倾向以方:27日,美国国务院曾批驳中东国家对以色列过于严厉的批评;28日,美国又在安理会投否决票,使联合国向巴以冲突地区部署联合国军事观察员的计划搁浅。

  如此一来,本来就有“斗牛犬”之称的沙龙在接二连三的恐怖爆炸面前不对巴勒斯坦下狠手才怪。(徐冰川)

  (北京晨报 2001-03-30)

关闭窗口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国际风云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