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国际风云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建国初期一次为虎添翼的“向文化大进军”

http://www.jczs.com.cn 2001年3月20日 06:42 解放军报

  ●江修惠

  当前,为了科技强军,加速国防现代化,我军指战员都在积极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方兴未艾的学习热潮,使我不禁回想起半个世纪前我军“向文化大进军”的情景。那时,我在第21军政治部任文化教育干事,有幸参与那次建军史上的盛事。

  解放初期那次“向文化大进军”,是在军委、总部统一部署和领导下的全军性的行动。1950年8月1日,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签署发布了《军委关于在军队中实施文化教育的指示》。指示根据当时的形势和我军面临的新任务,以及指战员文化太低的情况,决定部队“必须在今后一个相当时期内着重学习文化,以提高文化为首要任务,使军队形成为一个巨大的学校,组织广大指挥员和战斗员,尤其是文化水平低的干部,参加文化学习。”并对部队实施文化教育作了十项规定。这个指示下达之后,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集中时间,集中力量,严密组织,深入发动,调动了广大指战员的积极性,声势浩大的“向文化大进军”的学习运动就在全军展开了。

  当时的领导机关,对部队的文化教育抓得很紧。及时通报各部队教育开展的情况,介绍传播教和学的先进经验,宣扬典型人物事迹。每次召开文化教育会议,主要领导同志都到会作指示。给我留下极深印象的是在南京一次会议上聆听陈毅司令员和刘伯承院长的讲话。

  陈司令员着重讲在部队进行文化教育的意义,他说:旧中国文化落后,文盲众多。我们革命走的又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我军长期在农村环境中活动,部队成员绝大部分来自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然而,这些大字不识的庄稼汉,还是很聪明的。他们一旦走进了革命队伍,接受党的领导和教育,在斗争实践中充分显示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在同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反动势力的作战中,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涌现出无数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夺取了革命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这些战争中的英雄,如果再掌握文化知识,那就如虎添翼,就能造就出大批新时期我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骨干,胜利完成党和国家赋予我军的新任务。因此,当前进行的这一场文化教育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

  当时任军事学院院长的刘伯承同志,是应陈司令员的邀请来参加会议的。刘院长讲话前,陈司令员先向大家作介绍,他说,刘院长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也是大教育家,对教育有丰富的经验和精辟的见解。因此,尽管刘院长教务繁忙,我还是把他请来给我们会议作指示。我刚才讲的都是些一般化的东西,供你们参考。刘院长的讲话,你们一定要用心听,回去认真贯彻执行。

  刘院长讲话,不像陈司令员那样慷慨激昂,而是学者、长者式地从容道来,条分缕析。他说,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有一定斗争实践和生活经验的成年人,我们要把握他们的特点,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首先,还是要提高大家对学习的认识。我们一些工农出身的同志,虽然尝到了许多没有文化的苦头,有学文化的愿望,但长期的生活环境,造成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学习习惯,打仗干活很踊跃,一旦让他们坐下来读书、认字、做算术题,他们就会头痛坐不住。要使这些同志明白,旧社会劳苦大众没有学习的权利,我们现在有机会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是在党的领导下长期牺牲奋斗的结果。如今革命胜利了,大家要珍惜这个得来不易的权利,刻苦学习,做一个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大有作为的革命者。

  刘院长说,军委指示规定文化教育的方针是“速成的、联系实际的但又是正规的”,我们要认真地研究贯彻。成年人同小孩子比较,记忆力差一点,但理解力要强得多,而理解和记忆又是相互关联的。只要教学中重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讲解,效果一定会好。他还说,同战争时期零打碎敲式的学习相比,现在开展的文化教育,算是比较系统正规的了。但是,根据当前的形势和军队的特点,又不能像社会上办学那样,从小学到中学按部就班地学上十几年,我们要精选内容,改进方法,力求速成。

  陈司令员和刘院长的讲话,向部队传达之后,各级领导干部和文化教员对文化教育的认识大大提高了,也激发起广大指战员高度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21军开展大规模的文化教育,是从贯彻军委指示起到接受抗美援朝任务而离开浙江前,历时两年多。其高潮是1952年的扫盲运动。

  舟山战役结束后,我们军除少数部队执行剿匪任务,大部分单位都陆续转入正规化建设。文化教育,有统一编发的语文、算术课本,各连队都配齐了文化教员。随着提高的需要,各师又办起了速成小学,军办速成中学。为了在战士中尽快扫除文盲,1952年下半年,全部训练时间都用来学文化。经过半年的突击,基本上完成了扫盲任务。

  军队办事总具有自己的特点。干什么都像打仗一样,全力以赴,连续突击,力求高效率。学文化也如此。当时提出的口号都带有火药味。如“向文化进军”,“攻占文化山”,把生字看作敌人,认字叫“抓俘虏”,把难认难记的字看作是敌人的碉堡火力点,认这些字叫“攻碉堡”。在这种形势下,各种教学方法应运而生。

  “速成识字法”。发明人是西南军区某部文化教员祁建华。其要领是利用注音符号作“拐棍”来识字。教学中,先是“拿起拐棍”,即认识并记住注音符号,学会拼音方法,然后跟着教员高声拼读一个个生字;读了若干遍后,就“丢掉拐棍”,即不读注音符号,直接读字。在认字的过程中结合讲解,一字一音一形一义。通过多次重复和初步理解字义,就加深了记忆。初学识字,一天学10个左右,后来增加到30到40个。每天教的字并不能全记住。但祁建华的说法是,用这个办法教识字“教得多,忘得多,剩下的也不少”。这样滚动向前,多数人在不长的时间里,就认识了几百个字。识字的巩固,还要靠讲解和阅读课文,把一个字放到一句话里,同相关的字连起来表达一个意思,容易记住。在学会500字以上时,开始练习写作。写文章,在不识字人的心目中很神秘。所以在初学写作时叫“写话”。先让学员口头说一件小事,然后按照说的一个字一句话地写出来。自己说,自己写,自己再读给大家听。原来一字不识的人,看到用自己的手真的写出了一段话、一件事,在欣喜的同时,也打破了对作文的神秘感。

  为尽快提高写作能力,我们还推广常青创造的“速成写作法”。根据成年人经历丰富的特点,在写作内容上,不像小学生那样按老师的命题来作文,而是提倡“我写我”。把自己经历中难忘的事情,一件件地写出来,这样容易打开学员思路。因为掌握的字有限,在写作过程中要求“绕开拦路虎”,“跳障碍、补窟窿”。即遇到写不上来的字、词先空着,待通篇写完了,再向教员请教,把空缺字词补上。“我写我”活动的开展,在学员中形成了写作的热潮,涌现出了许多“高玉宝”式的写作积极分子。187团2营战士麻法海就是突出的一个。麻法海出身贫苦,很小就雇给地主家当仆役,受尽了剥削和欺凌。学习中,他以自己的苦难经历写出了好几篇文章。其中一篇题为《马桶怎能刷得香呢》很受大家赞赏。刷马桶是麻法海每天必干的活。几只木制的马桶,每夜都盛着屎尿,年深日久,马桶都被粪便液汁浸透了,即使反复刷洗,也难完全消除臊臭味。主人很挑剔,只要闻到一点味儿,麻法海就要受处罚。刷马桶的事使他吃尽了苦头。麻法海在识了字,能拿起笔来把自己这段辛酸经历写出来时,就为文章起了这个题目。“马桶怎能刷得香呢”!这是对地主阶级的控诉,是对他们无理要求的抗辩。类似这样的文章各单位都有许多,有的单位还办过展览,印过小册子。起到了宣扬学习成果、启发阶级觉悟的双重作用。

  练习写作还有一个有效又实用的办法,就是学写信。开始学写信,算是语文课的作业,在教员的指导下完成。当练了一段时间,自己觉得可以独立操作时,写信的性质就变了,脱离教员指导,不用在课堂完成,成为自己与亲属、朋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的活动了。原来是文盲,把写字和作文看作是与自己永世不相干的事,如今,经过半年的学习,竟能够亲手写信了,真是做梦也想不到啊!有的人拿着自己写的第一封信走向收发室时,一路欢呼雀跃,旁若无人似地高声喊道:“我也能写信了!”在呼喊的时候眼里噙着激动的泪水,真比打了一个大胜仗还要高兴。这一幕动人的情景,至今仍鲜活地显现在我的眼前。

  有的人家中收到信后,不相信这是发信人自己写的。一年前还是个“睁眼瞎”,家信都请别人代笔,怎么一下子就能写信了呢?于是家人来信要求领导回信证实一下。我军“向文化进军”的规模与力度,超出常规,出乎人们的想象,创造了许多这样的奇迹!

  算术课采用“速成算术教学法”。基本做法是,在学加减乘除计算时,先集中时间背熟两个(加法和乘法)九九表;课堂教学精讲多练;应用题要尽量选同部队生活相关的事来出题。实践中,我们各单位的教员又找了许多小窍门,所以小学算术也学得很快。

  学习求速成,采取的又是运动的方式,行动如作战,经常搞突击,教学双方都很紧张。这就需要调动起人们高度的积极性,要严密组织,加强领导。

  经过思想动员,旧社会饱受目不识丁之苦的人,如今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学习的热情非常高。为了记住生字,读懂课文,许多人提前一两个小时起床,晚上熄了灯,还在被窝里打着电筒读书认字。教员都是浙江和闽北入伍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革命的热情高,工作责任感强,又加上速成的进度,他们同学员一样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有的教速成识字的教员,领着学员朗读生字,喊哑了嗓子;有的教员为辅导少数接受能力差的学员“赶队”,废寝忘食;许多人带病坚持教课。前些日子,同几位当年干过文化教员的战友叙旧,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教速成识字的那几个月,是他(她)们工作经历中最紧张的一段。

  为了速成,在教学进度上实行“能飞的飞,能跑的跑”的办法。由于人与人之间接受能力的差异,一个班在学了几天之后,距离就拉开了。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只得再重新组合,分成进度不同的几个小组。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先进组的人已经能写信作文了,而“赶队组”的少数人识字还不满二百。这个组的学员和教员都非常苦。不过,这些人经过艰苦奋斗最终还是摘掉了文盲帽子。

  一场向文化大进军的学习运动,就是在这么高度紧张的状态下,经过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建国之初的那场“向文化大进军”的学习运动,是我军建设历史上辉煌的一页!

  50年后的今天,我军指战员的文化水平,同建国之初相比是高得多了。但是,要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必须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目前这场在新的起点上的学习热潮,对推动我军在新世纪加速现代化建设,必将发生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学习就不能满足于一得之功,必须坚持不懈,学习、学习、再学习!

关闭窗口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国际风云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