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国际风云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许化龙教授:托举“巨龙”飞九天

http://www.jczs.com.cn 2001年3月20日 02:19 解放军报

  ●刘明松贾海文本报特约记者何天进

  这是一串令人瞩目的成果:1997年,“某型导弹作战与训练技术综合模拟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某型导弹测试设备自动化计量检定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某型导弹全系统适应性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些成果都与同一个名字相联———许化龙,他是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教授。人们赞叹之余,不禁会问:短短几年间,他为何能取得如此辉煌成就?

  为谋“打赢”抢占先机

  导弹升空,发射前须对诸多仪器设备进行检测,谁能把这个时间缩短,就意味着谁能抢占先机。70年代末,许化龙在导弹部队首次提出“缩时发射”的开创性构想。经过论证与审查,这个课题上马了。

  他攻关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难度最大的快速测试这一子项目。在汪永钦副教授协助下,许化龙经过3个多月苦战,拿出了论证报告。然而,论证合理不合理,他们心里没有底。

  在一位老领导引见下,他俩连夜登上开往北京的列车,拜访航天测试专家黄济仁。黄老仔细推敲了这份研究报告后,拍案叫好,并对完善方案提出具体意见。

  单机很快做完了。谁知,刚把仪器打开干扰就来了,测试根本无法进行。许化龙通宵达旦钻进实验室搞干扰处理。经过上千次实验,终于使新研制的测试仪通过了测试实验。

  然而,试验室的成果要走上发射场,还有相当远的距离。在某发射场,许化龙满怀信心地参加了某型导弹的发射训练。然而,正当测试时,仪器上的所有数字突然消失,怎么调试也不行。

  “老许啊,算了吧!”考虑到部队就要组织实弹发射,一向支持许化龙的教研室范主任忍不住劝他:“国家有关部门那么多专家也没拿下这个难题,咱还折腾个啥?”

  “我就不信这个邪!”许化龙倔犟的性子被激了起来。整整一个月,他泡在实验室里,连家都不回。失败,试验;再失败,再试验。经过上万次试验,许化龙终于找到了影响快速测试的干扰因素。

  当许化龙再次来到发射场时,展示给大家的是迅捷、准确的测试结果。他以不足以前1/10时间,完成了对导弹绝缘电阻的测试。接着,许化龙又完成了“导弹控制系统快速测试”等系列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把每项成果变为实战能力

  许化龙在成果频出之际,各种聘书纷至沓来。有许以高职、高薪的;有给房子、车子的等等。然而,再优厚的待遇也没有使他动心。对此,有人不理解,可许化龙心中自有一杆秤:要让自己的每项科研成果成为导弹发射的“助推器”。

  许化龙打起背包,越高原、穿戈壁、涉密林,钻山沟、上阵地、进坑道。两年多时间,他几乎跑遍了某型导弹的所有阵地,参加了30余次训练演习和实弹发射,写出了“某型导弹全系统适应性研究”的可行性论证报告。

  这是一项大型综合性研究课题,仅需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就有10多个。许化龙横下一条心,就是刀山火海也要闯过去。

  第一个拦路虎,是某仪器在小射程内常出现调谐线路不协调的问题,如不解决将影响导弹射击精度。为找准问题,许化龙光翻阅资料就用了一个星期。那段时间,许化龙每天定时走进实验室,一个月时间仅演算稿纸就用了一尺多厚,最终证实是该型武器原始修正方法有误。

  要否定前人的结论?一些人前来相劝:“导弹上的有关操作依据,都是经过知名专家反复论证的,你何必冒这个风险。”

  的确,如沿用以前的方法,许化龙没有任何责任,可如果不能正确解决暴露出来的问题,甚至会影响导弹发射。“宁愿冒风险,也要闯一闯,试一试。”许化龙为了证实自己的推断,用反推理方法进行验证,在不同地域进行了上百次实验,再一次证实了自己的推断。

  带着理论上的成果,许化龙与有关专家交换意见。在无懈可击的数据面前,专家们终于认同了他的结论,并对某仪器的修正方法进行了更改。在随后进行的实弹发射中,验证了许化龙的研究成果。

  此后,许化龙和同事们一起,攻克了一个个难关,“某型导弹全系统适应性研究”,历经10载终于成功“分娩”。它所带来的军事效益令参加技术鉴定会的专家们振奋:射程延伸数百公里,命中精度大为提高,发射时间有效缩短,被誉为导弹发射技术上的一次“突破”。

  舍命在“雷区”进行技术挖潜

  导弹某装置是导弹身上最危险的组成部分。行家们深知,稍有不慎,哪怕是身上的一点静电都可能引爆它。正因为如此,以往发射前检测须将用电系统切断。这已成为制约我导弹部队快速反击的一个“瓶颈”。

  80年代初,许化龙毅然向这一禁区发起挑战。不料,问题刚刚提出,便遭到许多人反对;教研室的同事也都劝他,不要一时感情用事;系领导听说后也专门找他谈话,要他谨慎选题。

  许化龙不改初衷,经过调研论证,大胆地提出了在不断电的情况下检测该装置的设想。学院领导经过慎重研究后,特批了他的科研报告,并特别批示道:“万无一失,绝对安全!”

  一个星期天的晚上,许化龙刚端起饭碗,突然天空雷声滚滚。这可是实验可遇难求的天气啊!他马上丢下饭碗,直奔实验室,先将数个试验电雷管装进特制的钢管里,防止万一爆炸伤人和损坏设备,然后摊开仪器、部件,拉电线、接插头……他要利用这难得的天气验证他的设想,为局部断电测试提供试验依据。

  密闭的实验室内,但见许化龙忙碌的身影,在电雷管间来回穿行。阵阵雷声陪伴着他完成了连接危险插头、启动弹上仪器和模拟飞行等课题的试验。

  整整16个小时,他滴水未进,却没有一丝的困乏和倦意。试验结果显示:这场难得的雷暴不仅使他按设计方案完成了一个全过程的试验,而且从原电路设计中发现一处缺陷。

  试验虽在实验室里取得成功,但到室外复杂的条件下是否可行?许化龙又把试验转入到室外。这天,许化龙在部队配合下,拿着仪器实施了局部断电之后的检测,结果证实室外与室内实验的数据完全相同。这说明,新的设计方案不仅能有效地缩短导弹整体测试时间,而且安全可靠,万无一失。

  闯过了这个“雷区”之后,许化龙又朝另一“雷区”发起进攻。导弹规程明确规定:“导弹操作必须在静止状态下进行。”可是,许化龙却提出:“能不能既保证安全又节省时间,让导弹在运动中测试呢?!”

  这个问题一提出,又立刻引起一片议论。了解许化龙的人,都知道他说这话是掂过分量的。经过实验,许化龙确实证明该型号导弹可以在运动中测试。只要按科学的方法操作,并没有危险,可以达到节约时间的目的。许化龙又一次成功了。

  正是凭着这种精神,许化龙先后取得重大科研成果22项,其中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9项,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

关闭窗口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国际风云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