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国际风云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驻京单位部分高级专家表示要把关怀转化为部队战斗力

http://www.jczs.com.cn 2001年3月14日 08:19 解放军报

  重视人才的政策体现

  林永年:总参谋部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九届人大代表。多次获得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3次,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次,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次,二等奖2次),1992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提高我军部分高级专家的待遇,体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对军队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进步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军队科技事业的发展进程,必将影响军队现代化建设进程。贯彻科技强军战略思想,提高军队部分科技专家的待遇,象征着军队科技事业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提高,这对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进而加快军队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我军部分高级专家待遇,体现了中央军委对人才的高度重视,这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调动广大专业技术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人才队伍成长。按照重视人才的政策取向,继续完善符合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科技干部管理制度,进一步改善科技干部工作、生活环境,使他们有施展才干的天地,有体现价值的机会,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提高部分高级专家待遇,体现了中央军委对军队高级专家的特别关怀。当我还未看到报纸,有的同志就告诉我每月发放2000元院士津贴,我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作为在军队工作的科技干部,我深深感到肩负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责任重大,我决不辜负党的殷切期望,一定要在培养人才上尽心尽力,当好人梯,为科技人才队伍成长添砖加瓦。

  莫大的鼓励和鞭策

  毛用泽:防化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九届人大代表。1953年3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现兼任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中国委员会科学顾问,IECTC45中国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专家组顾问、中国核仪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

  经中央军委批准,从2001年3月1日起,改变技术三级以上文职干部服装标志,编配工作小车,两院院士还辅以每月2000元的津贴。这是我军在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进程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大举措,它对我军科技、教学、文体等领域技术3级以上文职干部、高级知识分子与两院院士来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鼓励与丰厚的物质待遇,也是对年轻一代文职干部的一种莫大的激励。

  我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军队直接培养抚育成长起来的军事科技高级人才。19 50年,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召唤下,我从上海交通大学投笔从戎参加军事干部学校,通过短期人民军队的政治与军事培训后,被部队送至北大、清华高等学府进修毕业。接着又被送至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院前身)深造结业。近50年来,我一直在防化研究(所)院从事核监测与防护研究工作。经历了我国核试验实践,核监测防护的装备技术研发实践。曾荣立一、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2次,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1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军队(含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5次、三等奖16次,军队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1次。当今又享受高级专家的待遇,使我深深感到不安。因为离开党和军队的关怀与培养、同志们的合作、支持与帮助,我个人将一事无成。

  我决心不辜负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期望,继续立足核监测防护的科研本职工作,奋力拼搏,自主创新,为我军铸就核盾牌贡献自己的力量。

  把培养年轻人放在首位

  杨伟炎:解放军总医院教授,研究所所长,第八届、第九届人大代表。1961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耳鼻喉学会副主任委员。曾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各1次。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文职干部制度已实施多年,对稳定部队技术干部队伍发挥了良好作用,已为众所公认。这次,军委决定从3月1日起,为全军技术三级以上文职干部的军帽换上黄色帽饰,在肩章上加金色松枝的标志,在文职干部中泛起了一层惊喜。广大文职干部把这一决定看作是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政策的体现和标志。

  在服饰上,军队高级技术干部与高级指挥员之间划了个“等号”,从一个侧面为科技强军战略作了诠释。随着高科技在战争中的应用,军队如何培养、吸引和保留住关键技术人才,变得更加重要。因为只有在掌握高精技术之后,才能创造和驾驭先进的武器装备,进而驾驭战争全局去实现党的目标———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安宁和人民的和平劳动成果。

  这次能享受体现荣誉和责任标志的高级专业技术干部待遇的,都是安心在部队服役了几十年的老同志。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在接受这个待遇时,多数年纪已经70岁,有些已经80多岁,依然在岗位上奋斗不息。此刻,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比以前更沉重的责任。我们过去不抱怨,以后也不会变得高傲。我感谢党和人民的信任和器重,并要抓紧时间做好本职工作,搞好“传、帮、带”,耐心传授知识和几十年的经验体会,带出思想作风正、业务技术精的队伍,交好班,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发展多作贡献。

  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吕敏: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专业技术三级。国家和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1952年浙江大学物理系毕业。近30年来,在核试验的物理诊断领域中长期从事系统的、开创性的工作。1985年和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两项,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给三级以上的文职干部佩戴新的服装标志,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对知识分子的尊重、重视,使广大科技工作者感受到了党对他们的关爱。我作为一名老科技工作者也备感欣慰和自豪,更加激励了我为科学,为建设强大祖国献身的决心!

  这次军委作出的决定主要针对三级以上的文职干部,直接受益的是一些老同志。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广大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大多数工作、生活在科研一线,工作环境、生活待遇与地方相比还存在差距,无疑会给他们带来一些不平衡的想法,再加上现今的市场经济体制对人们思想意识上的冲击,从而造成一些人存在着功利思想。如何使他们思想稳定,工作尽力,生活安心,克服功利思想?这是我们应尽快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在现有的条件下努力为他们创造出一个拴心留人的环境,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这几年,部队从地方高校中招收了很多高学历的知识分子,给部队科研工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从近几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看,有很多是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作为学科带头人而取得的。这也充分说明部队以特殊的优势在吸引着人才,孕育着成果。我们应该充分发挥部队的优势,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吸引大批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军队行列里来,为增强国防实力,提高综合国力而奋斗!

  使命神圣而伟大

  马立人:化学专家、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专业技术一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1947年毕业于上海中法大学药科,1952年进入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的“战时特种武器伤害的医学防护”,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其他多项研究成果分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曾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央军委这次作出决定,为三级以上文职干部佩戴服装标志,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军队对知识分子的器重、关怀和鼓励。现在,我们科技工作者都有一种共识,就是我国科学事业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主要表现在:第一,“科教兴国”的战略得到了贯彻落实。在第三次科技大会上,国家首次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科学事业正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已经在全国初步形成。第二,科研投入明显增加。去年,国家对自然科学基金投入的总数是13.3亿元,以后还将以不低于10%的年递增率增长;未来的科技发展计划,仅“人口与健康”领域就已经公布了11项重大课题,每个项目的基金都在3000万元至5000万元之间。除此之外,国家还加大了专项拨款。第三,科研人才队伍状况正在好转。对于人才流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经历过三个过程,首先是人才大量外流,之后是内外对流,然后是逐渐回流。我认为,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第二阶段的初期,也就是对流的前期。这次,中央军委出台政策,提高部分专家教授待遇,这既是对我们老同志的厚爱和关怀,同时也是对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鼓励和鞭策,相信在“科教兴国”和“科技强军”的旗帜下,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我国我军的科技事业会有更快的发展,科技人才队伍会越来越强大。

  热血一腔铸神剑

  孙清和:1958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1989年到部队工作,现为第二炮兵某研究所研究员,专业技术三级。曾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等多项重大任务,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当选为北京市第八届、第九届政协委员。

  换上新帽饰、新肩章,我感觉自己精神多了,也威武多了。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种很高的待遇,也是最高褒奖。面对党的关怀和厚爱,我既感到光荣和温暖,又深感担负的责任重大,唯有将一腔热血浇铸在导弹事业上,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再写辉煌篇章。

  我今年65岁了,从事导弹武器科研工作已经40多年,抚今追昔,感慨颇多。记得当年跟随“两弹元勋”邓稼先进行原子弹研制时,工作条件非常简陋,住的是简易房子,冬无暖气,又没时间生炉子,室内的毛巾变成冰坨,手脚冻得不听使唤,那浩若繁星的数据几乎全是手工计算出来的。当时国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每月28斤的口粮根本吃不饱,饿得心发慌、脸浮肿,但我们的科研工作仍是那般执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现在与那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比,可谓天壤之别。然而,党和国家仍时时刻刻关心着军队的技术专家,不但为我们这些三级以上的文职干部更换了像将军一样的服装标志,而且在住房、用车、医疗等方面给予很优厚的待遇,创造了特别舒心的环境,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拼搏、钻研。

  我多年从事导弹武器使用的研究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武器装备的效能,维护我国的核威慑力量,捍卫世界和平,是自己光荣而神圣的职责。虽然我已年逾花甲,但还有许多心愿没有实现,新的事业在召唤着我,需要去奋斗、去开拓。顺风当扬帆,快马须加鞭。第二炮兵部队各种型号的新老导弹武器并存,如何管理和使用好,保证其可靠、安全、有效,是我致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此外,我还计划用2至3年时间,完成《核武器技术问答》、《核武器物理》这2本专业书籍的撰写工作,以便把自己多年积累的专业技术经验更好地传授给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

  神剑腾飞赖英才,乘风破浪正当时。愿以此与大家共勉。

  人才为本最重要

  俞梦孙: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技术三级。我国航空生物医学工程的开创者。1953年9月毕业于空军军医学校,现为空军第四研究所总工程师兼研究室主任。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次;获军队二等奖以上的成果有13项;1996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兼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解放军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务委员、博士生导师。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

  中央军委决定给部分专家提高待遇,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军队知识分子的关怀和重视。我作为空军的一名科研工作者,在感到光荣和自豪之余,更感到肩负的责任重大。当今世界高科技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科技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作为我们军队科研机构,当务之急是,一方面要出高质量的成果,加速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战斗力的转化;另一方面要抓紧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近年来,空军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出台了不少措施,对改善科技人才结构,提高人才质量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是人才“断层”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认为解决的途径是:一方面,通过制定政策建立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人才辈出的培养机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老专家们不仅自己要出成果,更重要的是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关心和培养青年一代科研人员的成长上。我能从一名普通的军医成长为一名工程院院士,这都是党的教育和科研前辈培养的结果,我会珍惜党和国家给予我的荣誉,把祖国和人民对我的厚爱回报给我终生追求的科学事业,为部队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

  把关怀转化为动力

  陈添弥: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生物技术专家。专业技术三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1950参军,195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她承担的课题研究曾分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中央军委决定给三级以上文职干部佩戴新的服装标志,是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具体体现,是对军队科技干部的亲切关怀,同时也是对我们这些高级知识分子的殷切期望,我们应该将此转化为工作动力。

  我是从事生物技术和军事医学领域研究的科技干部,生物技术是在20世纪后期继信息技术后兴起的又一高新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的带头科学和技术,对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起关键作用,也必将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更深刻、更广泛的影响。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各类生物基因组计划的相继展开,生物技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巨大活力。现在,全球每年授权的专利中,有1/3是生物技术及其有关的技术,而且全球有30 00多家有影响的生物技术公司。我国经过20多年的努力,使生物技术与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医药与农业两大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一定差距,我国现在高度重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已将其列为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并将生物技术列入“十五”规划,作为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主要方向之一。以上这些,对从事生物技术工作的科技人员都是一个新的挑战。我决心要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生物技术的探索,为使我国在这一高科技领域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而努力,为国家医药科学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同时,作为军事医学科学战线的一名老兵,我也决心积极投身到军事医学领域的最前沿,为科技强军尽自己的力量。

  

关闭窗口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国际风云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