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国际风云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特写:中国空军的风采

http://www.jczs.com.cn 2001年2月22日 19:43

  今后作战,陆海空军,首先要有强大的空军,要取得制空权。否则,什么仗也打不来。——邓小平

  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百年风云中,经历一次次磨难的中国人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只有拥有自己的天空,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大地。

  今天,我们终于拥有属于自己的、湛蓝而宁静的天空。我们就在这片天空下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不必再担心从天而降的灾难。因为我们有一支强大的空军。

  几十年前,就是这支羽翼未丰的空军,用忠诚和勇敢教训了不可一世的侵略者。几十年后,她变得更加令人刮目相看。今天的人民空军,已发展成为一个以航空兵为主,地空导弹、高射炮兵、雷达兵、空降兵等兵种组成的高科技军种。航空兵部队具有门类齐全、功能配套的各种作战飞机,具备了超远程、全天候作战的能力。空军捍卫祖国主权的信心更足,本事更大了。

  当今天下并不太平。每当全球某地燃起硝烟,每当台独分子和国外反华势力蠢蠢欲动,国人就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空军:一旦有事,我们的空军会怎样?

  作为全国性的青年刊物,我们更关注空军中的同龄人。去年底,空军评出了“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我们走近其中的五人,目睹了他们的风采,聆听了他们的故事……

  崔文戈:这个“杀手”不太冷

  文/晓明

  乍一见面,我们有些纳闷:你看他,笑眉笑眼的,满脸忠厚,怎么混了这么个绰号“杀手”?问他,他笑了:“这是空军的一些专家给起的,是不好听……”

  跟他混熟了,我们慢慢体味到这个绰号起得太绝了。崔文戈,这位空军最新型战斗机的王牌飞行员,浑身都透着一股“杀气”。他满脑子装的都是未来空战,听见飞机响心里就发痒,做梦都在想一旦有事,他和他的新战机如何“大开杀戒”。

  那个月明之夜,崔文戈正在江南的夜空中巡航。“×号,立即返航!”耳机中突然传来指挥员急切的声音。他迅速调整飞机状态,准备返航。

  一下飞机,崔文戈看到地勤人员忙碌着为飞机加油、充气,一枚枚导弹寒光逼人。夜间挂弹,莫非……他屏住气听指挥员下达任务:“黄海上空有不明飞行物。如果是来犯之敌,决不客气!”崔文戈一听来了精神:“我上!”

  时针指向子夜时分。崔文戈和战友冯国泉又一次跨进座舱。升空后为防止对手发现,他们关掉航行灯,乘着月色飞行。

  这次夜间挂弹升空非同寻常。就在此前,我军在东南沿海举行军事演习,三军用命,声势浩大。我军的主要作战对手心虚了,那个大国也不断派飞机实施侦察,试探虚实。

  对于这个背景,参加过上次军事演习的崔文戈心里很清楚。飞机一个跃升,飞到1万米高空,直逼战区。按照地面给定的位置,崔文戈和冯国泉配合默契,从万米高空急速冲到2500米高度。

  对手已经有所察觉。它利用各种手段不停与我机周旋。崔文戈他们料定在我领空,对手不敢轻易开火,便将飞机贴近目标,用肉眼目测观察。近战夜战,是中国飞行员的强项。

  “发现目标!”十公里处,一个亮点在崔文戈眼前晃动。与此同时,冯国泉也发现目标,迅速将情况报告给指挥员。说时迟,那时快,对手已如瓮中之鳖,被我导弹死死锁住。它见势不妙,只得落荒而逃。

  从此东南沿海的夜空清静了许多。崔文戈悻悻地说:“如果……,一秒钟就可以把它揍下来!”

  如果你把这位“杀手”当成一介赳赳武夫,那就错了。崔文戈是空军王牌师出了名的秀才。新型战机到来之初,没有任何资料。崔文戈一边飞,一边摸索,编写出几万字的《新型战机常用资料手册》和《新型战机改装实施方案》,为飞行员训练提供了依据。他参与编写的《新型战机训练大纲》被空军司令部采纳,颁发全部飞行部队。为了让新战机早日飞出战斗力,为打赢未来空战做准备,崔文戈针对主要对手的先进战机,潜心钻研新战法,并利用微机建起资料库,他参与演练了“新型战机抗击敌×型飞机”、“×型飞机抗击敌×型飞机”等新战法,并发表了《新战机抗击敌×型飞机超视距空战战法》、《关于新战机作战训练功能开发》等20余篇学术文章,得到空军专家的赞赏。崔文戈说:“抗美援朝空战,我军老前辈主要靠胆量。现代战争科技含量高,首战很可能就是决战,取胜没胆量不行,没有智慧更不行。”

  领导和战友们都说,崔文戈是个求战欲望很强的飞行员,这一点很像师里的老英雄王海、刘玉堤等人。每每有重大任务,总能听到他那熟悉的声音:“我上!”

  部队首次执行南海巡航任务,第一批飞行员中没有崔文戈的名字。他得知后,火急火燎去找团长。南海是他梦绕魂牵的地方。那是祖国神圣的领海,有无尽的宝藏。几年前,当他听说有些邻国对南海虎视眈眈,而他的战机却没能力飞临南海,气得他咬牙切齿。如今他拥有新战机,为什么不让他去?

  团长说:“南海情况复杂,你没有参加海训,这次就算了。”

  崔文戈急了:“团长,为了这一天,我都等了好几年了。”说着,他掏出个小本子,那里面有他几年来搜集的南海诸岛地形地貌、气候因素等几十个数据。关于如何进行海上空战截击、如何在无线电静默条件下空中领航等细节,他早已做好充分准备。

  团长感动了。这个崔文戈真是个有心人!

  崔文戈如愿以偿,驾驶新战机飞临南海。望着机翼下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一个个珍珠般的岛礁,崔文戈心潮难平。这是中国空军首次飞越自己的领海,全中国全世界都在看着我们啊!

  在9000米高度,机群的面前突然冒出一根巨大的云柱。翻滚的乌云遮住航线,仿佛随时会吞噬这些勇敢者。面对险情,长机飞行员崔文戈沉着冷静,配合带队长机指挥机群保持距离,爬高到1.4万米,贴着云柱的顶端飞过,继续向远海掠去。

  几乎在同一时刻,崔文戈耳机里失去了塔台指挥员的声音。他意识到距离太远,只能全凭飞行员独自作战了。海上飞行是最危险的,海天一色,飞行员一旦形成错觉,后果不堪设想。崔文戈通过无线电系统,又一次配合带队长机指挥机群下降高度。可是,浩瀚的大海上仍然看不到任何地标地物。好一个崔文戈,他迅速调动大脑中储存的南海诸岛的有关数据,立马推算出飞机的大致方向,带队继续按指定航线飞行。不一会儿,一些绿色岛礁出现在眼前,耳机也传来地面指挥员的声音,机群终于按预定计划完成巡航任务。

  首航南海归来,崔文戈在日记中写道:“从陆地到远海的飞跃,标志着我强大的人民空军正在飞向21世纪。”

  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我们在空军某机场又见到崔文戈。他刚从座舱中走下,满面春风。他说:“15分钟之前,我从台湾海峡上空飞过,祖国的宝岛实在太美了。”

  说起宝岛,崔文戈打开了话匣子。“我和战友们一直关注着台湾岛内的动向。自从2000年3月以来,我们天天听广播,查资料,训练的针对性更强了。一想起祖国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真是寝食难安哪。有的台独分子叫嚷什么决战境外,说要轰炸香港和上海,纯粹是欺骗台湾老百姓。我们这些人不是吃干饭的,这么多先进装备也不是拿来装样子的。我们不想打仗,但是台独分子要逼着我们打,我们肯定会断然出手,把对手打瘫。”说着说着,“杀手”的本色又显露出来。“真的打起来,我要争取第一个上。”

  谢凤良:首开中国空中加油机的飞行员

  文/刘新平

  1999年10月1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

  10时许,伴随着地面受阅部队雄壮的步伐,我空军受阅机组,开始编队通过天安门上空。

  这时,站在城楼上的国家主席江泽民高高地向着空中挥手致意,欣慰与笑意写在脸上,因为正通过广场上空的就是由我国自行研制的可以进行空中加油的某新型战机,而这种战机的出现,则向世界表明:我人民空军已经具备了进行远程作战的能力。

  在这批驾驶着新型战机的飞行员中,就有特级飞行员、广州空军某部副团长谢凤良。

  1996年,一种可用于空中加油的新型战机装配到部队,作为技术尖子,谢凤良被任命为新型机飞行大队长。

  作为一名飞行员,谢凤良清楚地知道,空中加油机在现代航空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作战飞机和作战支援飞机的航程、留空时间和武器的载重量。1982年英国与阿根廷的马岛之战中,英军飞机经过四次空中加油,飞行8000公里,赶到马岛参战;1986年,在美国对利比亚进行的“外科手术”式的空袭中,作战半径为2100公里的F-111战斗轰炸机经过六次空中加油,从在英国的基地起飞后,长途奔袭1.1万多公里,对利比亚的军事目标进行了有效的轰炸……

  也因此,当他得知自己将成为国产可进行空中加油的新型机的飞行员和指挥员时,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

  当然,他更知道,要想轻松自如地驾驭新型机,使之在未来空战中立于不败之地,他还必须付出极大的心血和汗水。

  新型机是国产机中最先进的战机,运用了大量的高新技术装备,对飞行员航理学习的要求也就随之加大,光需要背记的数据就有上千个。谢凤良找来两套教材,空勤宿舍和家里各放一套,随时查看,反复背记。为熟悉座舱设备,他默画的座舱明细图纸就有1000多张。地面预习时,为熟悉一个设备的使用方法,他在温度高达40℃多的飞机座舱里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每次走下飞机,汗湿的飞行服都能拧出水来……

  除了自己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作为指挥员,谢凤良还组织大队飞行骨干收集、查找、整理了数十万字的作训资料,让大队里的每一个飞行员都熟记于心。

  1996年6月2日,谢凤良驾新型机首飞成功;很快,全大队也顺利通过了飞行训练。

  此后,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在每个新科目实施时,他总是第一个驾机升空。新型机的低空通场、大速度翻转、小角度俯冲……每次他所获得的第一手数据,都成为全大队飞行员的飞行指南。

  不过,对谢凤良而言,飞机上了天还只是第一步,下面的实弹训练才是至为关键的。但由于新战机的射击系统不好掌握,尤其是其航炮属于双管炮,射速快,扣扳机击发的时间不足1秒钟就可以发射数十发炮弹,命中率很难保证。所以,虽然每个飞行员在理论上都清楚其要领,可成绩就是不理想。针对这一技术难点,谢凤良反复琢磨,用透明胶片做成平显火炮攻击画面,安装在小飞机模型上,一次次练习进入、瞄准、射击等动作,还在座舱里反复练习,以减少击发时间,提高在空中对目标的打击速度。不久,他率先上机,实施对地面的实弹攻击,共发射21炮,炮炮中靶,其中有一炮甚至将插在地面靶标中间的小旗子连根炸掉。其射击的精度令在场的人赞叹不已。

  谢凤良的作训经验迅速推广,全大队的实弹训练成绩随之提高。1996年年底,新型机大队整体通过空军考核验收。

  去年台湾“大选”后,谢凤良与10岁的儿子有过一次对话。“爸,有人要在台湾搞独立你去不去打他?”“打,当然要打,咱中国的领土怎么能允许他搞什么独立呢!”“你要是‘那个’了怎么办?”儿子有些担忧。“是为咱国家,为民族才‘那个’的,你爸是英雄;你爸要是能顺利完成空中打击任务,安全返回,你爸还是英雄。所以,不管是不是‘那个’了,你爸都是一个英雄,都值得你骄傲。懂了吗?”

  蒋济南:让飞行指挥走向自动化

  文/彭建梅

  蒋济南终于可以为自己感到骄傲了。

  他现在是空军一级飞行员,首届空军“十大杰出青年”之一。

  17年前,蒋济南怀着对飞行员的好奇考入了空军某飞行学院。当时青春意气十足的他对“飞翔”的事充满了浪漫、神圣感,即使后来艰苦的训练也没有冲淡和消磨他的豪情。第一次,他开的是初级教练机,这种最低级的教练机发出拖拉机一样“轰隆轰隆”的噪声,他在紧张害怕的同时,居然也找到了“飞”的感觉。这种飞翔感觉让他放松,给了他要与飞机共舞的信心和勇气,也给他枯燥的学习过程带来灵感。作为飞行学员,他的训练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所有课目都是第一批放单飞。

  通常飞行学院的毕业率只有80%甚至更低。而且,即使航校毕业了,也只是学会了“飞”,只是完成了一个战斗机飞行员应该走的第一步。

  部队的训练课目多得难以统计。一个战斗机飞行员要掌握的空中动作就有1000多个,训练的科目4500多个。比如特技,有盘旋、筋斗、战略转弯、滚转等等;仅盘旋一项,又有小坡度盘旋、大坡度盘旋、反转、左转、右转等各种姿态;筋斗一项也有半筋斗、翻转筋斗等各种型态。这是对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操作能力和灵感等方面的综合考验。特别像完成滚转课目时,压杆、引杆、推杆、带杆、拉杆,每一个动作做到什么程度,控制在什么角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模仿和机械操作问题,而是需要悟性的。蒋济南从航校毕业分到部队后,一直坚持地面苦练,空中精飞,飞行技术一直保持优秀,飞行时间始终保持在全团前列。他现在是四种气象指挥员、所有课目飞行教员。他说:“要干,就干得最好。不行就下功夫。不管你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不管你做什么。这是一样的道理。”

  作为新世纪的飞行员,蒋济南一直被一种使命感驱使着,那就是必须做一名知识型、学者型的战斗员、指挥员,因为未来的战争首先意味着高科技武装的空中战争。他始终关注世界军事前沿领域的变化,很早就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计算机知识,并探索着如何将自己所掌握的电脑知识运用到飞行训练中。

  在空军飞机、装备不断更新的同时,其管理软件却显得相对落后。特别是具体到飞行训练领域,在飞行日计划安排、塔台指挥以及标图、记事等方面还是完全依赖人工操作。而飞行训练的指挥系统并不是简单的调度,通常一个飞行指挥员在同一时间要记上百项指标。面对日益先进的飞机装备,在这种完全依赖人工的训练指挥系统下,指挥员、记事员和标图员不仅工作非常繁重,而且承受着巨大的安全压力。

  能不能开发研制一套塔台辅助指挥系统软件,以便帮助飞行指挥员和领航人员及时、准确地掌握空中飞机的飞行动态?蒋济南开始挑战自己。他凭着自学了五六年的计算机知识和飞行指挥员的实践经验,利用业余时间在自己家里开始写《飞行辅助指挥系统》软件。那是1993年,蒋济南拥有的是一台286电脑,他开始在DOS上写他的软件,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好在他一边写,电脑也在一边不断升级,后来他可以在WINDOWS 95和WINDOWS 98下写,大大地提高了效率,减轻了劳动量。经过三年艰苦磨砺,他终于完成了这个软件。1996年在他所在的团里试用,1997年在师里试用,1998年推广到成都军区并获“军队科技成果进步三等奖”。

  蒋济南开发的《飞行辅助指挥系统》软件,解决了指挥员仅凭肉眼观察和经验判断指挥飞行的难题。该系统不仅显示出当日飞行员的姓名、代号、所飞课目、航线、起飞时间等十多个项目,还具有飞行计时、定时报警、实际显示空中飞行状态等几十种功能,特别可以用来提醒、引导飞机,帮助指挥员和领航参谋尤其是飞行员走出迷航困扰。

  写完《飞行辅助指挥系统》软件,蒋济南接着又花了一年多时间写了第二个软件——《飞行日计划自动生成系统》。飞什么课目,怎么飞,人员怎么搭配,谁先谁后,以前做一个飞行日计划,少则半天,多则一天,现在用这套程序做一个飞行日计划,只需10分钟。

  身为一个飞行指挥员,却编写了这许多飞行软件,蒋济南并不认为自己是“不务正业”,他说: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着眼于如何打赢未来的战争。

  王亚林:世界猎人学校里的中国空降兵

  文/李海波

  南美洲委内瑞拉共和国库马纳密林深处。

  26岁的王亚林从一处藏身的灌木丛里探出头来。褐色和深绿色错杂的美式迷彩早已被泥土沾染得看不出颜色,涂满了油彩的脸上闪动着猎豹般精悍的一双眼睛,如果不开口说话,根本无法把他和其他西方士兵区分开来。转眼之间,他的身影已经没入幽密的丛林……

  1999年8月,中国空降兵某部中尉王亚林接到一个特殊的命令:立即出发参加在委内瑞拉轻骑兵学校举行的第八届国际反游击、反恐怖强化集训。委内瑞拉轻骑兵学校有一个特别的名称:世界猎人学校。从1992年开始,来自世界各国的陆军特种兵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一次国际反游击、反恐怖强化集训。残酷的训练和近乎无情的要求使这里成为全世界优秀特种兵心目中的“西点军校”。

  8月20日凌晨3时,强烈的刺鼻气味和肺部抽搐使王亚林从梦中惊醒过来。“瓦斯!”他下意识地跃了起来,抓起衣服冲出房间。队友们大多都光着膀子,流着眼泪,咳嗽着跑出来,乱哄哄地在代号“猎人”的教官面前站成两排。

  “Once you are involved in trainning. You will have no name or title except code number.”(如果你加入训练,你就没有名字,没有军衔,只有代码)31名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和委内瑞拉本国的队员听到“猎人”对他们说。

  王亚林单独被教官带上了警车,来到一个四面峭壁的山坳,教官命令他盘坐地上。突然,另一名教官按“战时想定”,从身后向他脸上施放高浓度瓦斯。霎时,瓦斯淹没了他的全身,口腔、鼻孔、眼睛灌满了瓦斯毒气,呼吸几乎窒息。他本能地挥舞双手驱赶毒气,可教官仍然向他脸上施放瓦斯,剧烈的咳嗽令他胸部疼痛难忍,最后,他将整个脸部埋进泥土,在地上不停地翻滚,双手拼命捶打胸口……

  一刻钟后,教官宣布抗瓦斯训练结束,王亚林刚爬出山坳便一头栽倒在地,昏了过去。

  优秀来自砥砺、竞争和淘汰,这是战场上生存的规律。猎人学校有一个严格的规定:一旦因受伤原因退出训练48小时即自动淘汰,所在国的国旗也将被降下。开训只有一星期,两个意大利特种兵、两个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因肺炎、骨折、扭伤淘汰出局。外籍学员只剩下王亚林和战友扈华国。而扈华国也在不久后因受伤住院,王亚林成了集训营里仅有的一名外籍队员。

  从长空中剽悍的伞兵战士,到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里的优秀学员,知识、智慧和体能在王亚林身上有着近乎完美的统一。在空降兵侦察营的两年,这名中尉排长以他严酷的训练,带出了一批有着野兽般机警、迅猛和坚韧的“战场幽灵”,有整个部队的射击尖子,也有被上级选中出国培训、在国家特警部队和其他重要部门任职的精英。今天,在异国他乡升起国旗,王亚林更体会到了作为一名空军特种兵与祖国荣誉的关系。

  但是,一只袜子几乎令他走上淘汰归国之路。

  这天晚上的夜间越野中,教员发现王亚林的装具中少了一只袜子,作为“补充”,王亚林肩上多了一副担架。在黑暗的山谷中穿梭奔跑了22公里后,王亚林在临近终点时脚下一滑,从一个近60度的陡坡上滚了下去,脸部和全身受伤,肘部和腿部还被撕开了两个1厘米多长的口子。

  第二天,忍受着脚、腿的疼痛,他跑完了10公里越野,但第一次落在了别人后面,这使得他失去了享受一天中那点儿少得可怜的食品的机会。第三天,他再次落后。

  这种饥饿——疼痛——落后——没有饭吃的恶性循环,用不了几天就会让他走上被淘汰之路。王亚林知道,一生中最为严峻的考验到了!

  那是王亚林记忆中最苦的一次5公里越野。酸软和疼痛不已的脚和腿仿佛被意志拉着向前迈动,连续两天饥饿使他有一股强烈的倒在地上大睡一觉的欲望,遥远的终点成了生命中一个不可企及的目标。

  “就是死也要跑在前面!”这绝望一点点地引发了王亚林胸中的一股悍性,他紧咬着自己的嘴唇,用身体每一个细胞验证着生命对于痛苦和疲劳的承受极限。这个湖北小伙子把自己瘦小的身体逼迫出巨大的潜能,一个又一个地超过队友。

  他领先了!他冲到了终点!被淘汰的危险冰消雪融。“猎人”冷漠的脸庞抽动,他上前握住王亚林的手,小声说:“中国军人,ok!”又一个上午,所有的队员正在教室里上理论课,突然,一伙蒙面持枪的人冲了进来,不由分说,把他们一个个剥光上衣,蒙住头反绑起来,在汽车里颠簸了数十分钟后,他们被扭送到了一个仅容19人的房间里。

  “咣当”一声,铁门上锁。一股浓烈的瓦斯烟从地上冒了起来,“你们现在是战俘了!”烟雾中,有人在门外大叫。

  呛水,捆在丁字架上用木板抽打脚心,腹部打击,对头部进行电击,乃至在墓地活埋。在战争、恐怖活动中可能遇到的拷打,他们都进行了真实的“体验”。胃部因呛水而抽搐,脚心疼得不能踩地,头部被电击得似乎要裂开,眼睛、咽喉和肺被瓦斯熏得难受不堪……一阵冰冷的刺激令王亚林激灵灵地打了个冷战,他清醒了过来。面前,两个穿着骷髅T恤的大汉冷冷地看着他:“说不说?”“不说!”他下意识地回答。

  腹部又是一阵巨痛,那个戴着拳击手套的家伙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拳打脚踢。王亚林想弯下腰来减轻疼痛,但被捆在柱子上的他根本无法弯腰。他大叫着,吐出了刚才在“呛水”审讯中喝下的那些呛人的红水。他第三次被送回牢房里,浑身打战,躺在水中。“猎人”走过来问:“回不回中国?”王亚林用尽全身力气,用英语响亮地回答:“我宁愿死在这里,也决不当逃兵!”……

  整整87天,王亚林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38个科目的训练,并且获得5个第一。当他站在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下,接受Internation Gazador银质勋章时,委内瑞拉陆军院校司令诺加斯少将走过来紧紧握住他的手说:“美国军人走了,意大利军人也走了,中国军人了不起,我祝贺你!”

  席吉虎:一定要让导弹打出中国的威风

  文/范秀峰

  不久前,在华北某地,一场高科技演习正在紧张地进行。随着指挥员果断的命令:“目标瞄准!锁定!发射!”一枚地对空导弹呼啸而出,在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后将高速飞行的靶机精准地击落。见此情景,坐在指挥台上的将军们不约而同地热烈鼓掌。此刻,谁也没注意到,坐在后台的总设计师席吉虎热泪涌出了眼眶,因为它标志着这种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对空导弹的研制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1986年,19岁的席吉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解放军导弹学院,四年后被分配到北京军区空军导弹某旅。就在席吉虎分配到部队不久,赶上了中央军委决定派团出国引进先进防空武器,作为技术尖子,他有幸成为这个代表团的成员之一。

  听到这个消息,席吉虎激动万分,同时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与责任。他深知,这项耗资较大的武器如果出了差错,无疑是对国家和人民的犯罪!激动加上责任感激起了席吉虎内心无限的斗志。在国外的半年学习中,人们看到的席吉虎不仅仅是一个勤奋认真的小伙子,更是一个充满使命感的拼命三郎:他除了看书、研究图纸、组装零件就是讨教、思索与演算,一天十几个小时的超负荷学习成了他惟一的生活内容,导弹成了他惟一的心理寄托。他严谨的态度不但感动了同行们,就连一向以严谨认真而著称的外国专家们也对他肃然起敬,纷纷惊叹:中国人努力起来的程度真是叫人不可想像,不可思异!

  然而过度的用眼和劳累使席吉虎的一只眼睛严重受伤,中国的领队怕席吉虎的眼睛会恶化,于是让他回国修养。此时的席吉虎也想躺下来休息,也担心自己的眼睛,但是这个机会对于深爱着导弹的他来讲实在是太难得了。他拒绝回国,而是在就近的医院治疗。在住院期间,他仍坚持用脑子不停地回想、心算、设想各种学习问题。重新归队后,他经过几天的努力就补习好了被落下的课程。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最后由挑剔的外国专家拟出的三项考试(兵器理论、实际操作、装备维护)中,席吉虎以全部满分的成绩傲视群雄。

  导弹终于引进了国门,根据合同规定,在武器的装备期,外国专家将为中方做18个月的技术指导。席吉虎深知这18个月将是自己“学习走路”的关键时期,作为外国专家的助手,他陪了专家就陪导弹,将自己所有的精力全部用来消化专家的技术。经过18个月的不懈努力,席吉虎成了该导弹技术方面屈指可数的青年权威。1994年后,犹如他的名字给人的感觉一样,他怀着一颗虎胆开始了自己的研究生涯。

  在现代战争中,导弹已成为衡量胜负的天平上一颗越来越重的砝码,尤其是先进的地对空导弹,它不但可以为己方打造一副金钟罩,更可以对敌方的目标进行点穴式的致命攻击,因而成为各国军队的宠儿。对于现阶段面临各种复杂问题尤其是统一问题的中国来讲,拥有先进的地对空导弹并且形成战斗力无疑是极为迫切和必要的。怎样能让这件奇兵利刃为我所用呢?席吉虎心中明白:只有将其充分消化吸收并且国产化!于是,他带领一帮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又投入了将导弹国产化的研制中。这种世界上最先进的导弹,任何一个技术图纸都可以铺满若干个篮球场,要将其所有技术完全自学吸收实在不易!

  然而,困难,总是在勇敢者面前退却;成功,总是在无畏者面前实现。席吉虎一方面将自己所学的技术和与外国专家交流时学到的经验结合起来,创造性地编写了各种专业教材、练习大纲、问题指南和使用手册,另外还联合其他人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尝试。这期间,他将导弹装了又拆,拆了又装,以至于他几乎可以闭上眼睛都可以将任何一个小得直径不到1cm的零件摸得一清二楚。

  在席吉虎的研制过程中,有两件事最让他记忆犹新:第一件是老团长、老政委为了让自己能够安心搞科研,两个人骑着自行车在八九月的北京为他争取一套住房和他爱人的安置问题,整整跑了两个月;第二件是19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这件事使他感到莫大的耻辱。每当想起这两件事,感激之情和愤慨之情都会让他热血沸腾,也使他在科研中充满了斗志与动力,同时也让他憋了一口气,一定要让自己的导弹打出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威风。

  机会终于降临在他身上。在科技大练兵的各项演习中,由席吉虎主持研制的地对空导弹精度极高,大出风头,超乎想像的理想状态不但让所有评审专家为之赞叹,就连席吉虎本人也为之惊讶不已。经评审,该导弹不但继承了外国导弹的所有优点,在导航技术方面和火控技术方面甚至有所超越,已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在随后进行的八项新兵器试验和四次大型军事演习中,席吉虎的导弹从未“缺席”,而且每次都以“一级棒”的高水平发挥给人以惊喜。现在该型号导弹已成为未来中国地对空防御和进攻的首选武器,中国导弹的队伍中又多了一件锋利的“撒手锏”。(责任编辑:成晓明)

关闭窗口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国际风云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