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军事科学院滕建群 新世纪头1个月还没过,美空军就急急忙忙进行了一场太空战演习。早在几个月前,美国媒体就透露了此演习计划。 演习想定:2017年,“红方”在“褐方”边界集结了大批军队,准备发起进攻,“褐方”于是向“蓝方”求援。“蓝方”为显示其所谓“责任心”,动用包括航天力量在内的军事资源,进行增援。“蓝方”分层次做出反应:第一步,对“褐方”提供有限的航空航天支援,包括提供情报等;第二步,动用更多太空武器系统和平台,直接与“红方”发生对抗,包括用卫星干扰其指挥与通信系统。 美国认定,一旦美国航天力量卷入地区冲突并由此引发航天国家的对抗,太空大战不可避免。但无论是所拥有太空武器数量,还是航天武器平台质量,美国目前还没有挑战对手。因此,美国可居高临下向对手发出威胁信号,令其停止武力威胁,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美国还提出,进行这样一场太空大战,美军必须攻防兼备,不但能破坏掉对手部署于太空中的卫星和其他武器平台,而且还要保卫好美国部署于太空的所谓“国家资源”。美国对太空制高点的争夺已促使太空战早熟,其影响已超出太空战本身。太空战的早熟不仅冲击着世界军事领域,而且对世界政治和经济带来深远影响。 首先,美国的举动向人们提出新的反思。战争史已向人们证明,在技术这只无形巨手推动下,谁先占领军事技术的制高点,谁就有可能把握住战争的主动权。20世纪,英国人发明坦克,但并没有创新性地运用,反倒让德国人发明了“闪击战”。二战前后,当英、德等老牌帝国热心于“巨舰大炮”的战列舰时,美、日等国则大力发展航空母舰,珊瑚海战开航母大战之先河。而随着信息技术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从80年代起,美国又特别关注这两个领域的军事斗争准备。这一切都警示:我们的国防和军队建设也应关注这一动向。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新战争形态正向我们走来。战争史同样证明,技术发明往往都与军事紧密相联。先进技术一经发明,必将在军事领域一展身手。而且,有时革命性武器的出现将改变战争形态。冷兵器代替徒手搏斗,人类战争的血腥味渐浓;火药催生出枪炮,人类战争的血腥令人窒息;航海技术把人类的战争空间带向海洋。而百年前飞机的出现则把人类的搏杀推向了空中。今天,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大国已开始瞄准了太空。在太空领域,首先成熟的应用是卫星,有些国家的太空观察能力已体系化和实用化。我们应记住,每天从我们头上飞过的不全是自然天体,而且还有窥视你的眼睛。由于技术发展节奏加快,太空格斗不会像空战那样,用数十年时间完成从初期观察监视到今天战略突击的转变。太空格斗已不久远。国家安全已超出领土、领海和领空,而且还应加上领天。防御形式也不再是本土作战和为海洋权益而战,不仅要有防空,而且还要有防天。 第三,世界各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将经受全面洗礼。随着大国备战太空步伐的加快,各国在更新国防观念的同时,还将在军队建设方面做出大幅度的调整,新的军兵种将出现在世界各国的军队行列中。对大国来说,“天军”已不是什么新鲜名词。有些国家不仅有指挥太空战的组织机构,而且还在积极培养“天军”人员。1981年,美国相继成立空军和海军航天司令部。1985年,经里根总统批准,美国国防部设立航天司令部。据报道,美国目前拥有1个航天师,已培训出近30名军事宇航员。21世纪上半叶,美国至少可建立3个航天师,每个师编制300人,装备航天母舰、航天飞机、太空拖船、轨道燃烧库和太空补给站。3个航天师部署于太空不同站点,既能独立作战,又可联合行动,指挥部设在航天母舰上,作战人员分布在各种航天器中。可以预见,今后,一些航天大国将组建各自的“天军”,并将在太空战理论和武器装备发展等方面做更深入的探讨。 【关闭窗口】 |
![]() |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国际风云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