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军事

军事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国际风云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化作霹雳壮国威——追记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总设计师董秉印(图文)

http://www.jczs.com.cn 2001年1月7日 11:01 光明日报


右一为董秉印

  本报记者崔志坚

  董秉印,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总设计师。不久前,他带领科技人员经过八年艰苦奋战,成功地将我国自行设计的重点型号空空导弹送上了蓝天,为国防事业献上了一份厚礼。

  如今,一枚枚导弹笑傲祖国蓝天,还没来得及分享这份骄傲,董秉印突然倒下了,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国防壮歌。  

  “国家强大,国防强大,人民才不会受欺侮”

  1997年7月,董秉印在某试验基地为新型号导弹进行靶试做最后的准备。靶试的日子进入倒计时,他与工程技术员一起反复认真检查。他告诫大家,科学试验不会一帆风顺,丝毫马虎不得。然而,意外事故发生了:导弹刚滑出弹架,就在7000多米高空爆裂。靶试首发失利。霎时痛苦代替了欢笑。

  要确认失败的原因,得从方圆7000多平方公里的戈壁滩里找到导弹残骸碎片。时值盛夏,戈壁滩就像一座大火炉。导弹碎片与色泽相似的小石头混在一起,不弯下身子很难辨认,人人都摘去了遮挡强光的墨镜,紧紧盯着热浪滚滚的地面,没两天眼睛就布满了血丝。20多天过去,该找的终于都找了回来。

  带着残片,董秉印心情沉重地登上运输机,回到洛阳。残片分析工作尚未全面展开,争论已呈白热化,关于事故原因的推断出现分歧:一种意见认为,问题出在发动机,应该更换发动机;董秉印与技术人员则认为,问题出在弹架方面。一次次争论没有结果,气氛更趋紧张,有人劝他:你照上面意见办就行了,何必再犟?

  更换发动机的意见,也是出于让先进武器早日装备部队的美好愿望,听从这个意见,他个人几乎不用担风险,单位也可尽快受益,但这么一来,导弹所达到的水平,却要大打折扣,而且事故所隐藏的技术障碍,将来很可能导致我国空空导弹事业的一场灾难。

  董秉印要为正确的意见找到科学依据。在全院上下的大力支持下,他带领科技人员顶着压力展开了一场科研攻坚战,反反复复做了大小数百个试验,拿到上千个数据,终于验证了事故原因出在弹架方面。

  导弹定型靶试终于取得圆满成功。8年实现了发达国家13年才达到的目标,董秉印向国家和人民交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跟在别人后面,只能永远落后”

  导弹上天时,适逢董秉印59岁生日,他作诗自勉:爱国儿女永向前,昔日成绩搁一边,先进导弹事未成,更需奋蹄不用鞭。

  当已经上天的导弹尚在攻坚阶段时,他就担负起了新的重点型号的设计任务。这是一项全新的任务。

  鼓励大家跳起来摘桃子,自己要率先垂范。3天内,董秉印亲自动手完成了34页的总体研制规划,长达10余万字,引用数据上千条。这份规划报告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知识和全新的理念,说服了竞争对手,倾倒了国际一流专家。

  地面加载试验,是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难度型号空空导弹需要闯过的重要一关。这项试验,国内没有先例,国外也无成功的经验可借鉴,技术难度高,风险大,搞不好会弹飞人亡,许多人缺乏信心。董秉印坚持这个关一定要闯!一向和蔼幽默的董秉印激动地挥舞着大手说:“如果我们只跟在别人后面,不敢越雷池半步,那我们就只能永远落后!”

  出差在外,董秉印心系试验,回到家里,家里的电话成了热线。每一项设计,每一份论证报告,每一个数据,他都亲自组织讨论审议,遇到疑点,不管大小,带领骨干力量反复进行分析论证。科学试验容不得半点虚假,他常常跟大家讲,宁肯多吃点苦,也要把工作搞准搞细搞实。

  试验那天,他正好从国外回来,下火车就直奔发射现场,对每一个数据、每一条绳索、每一个螺丝、每一项操作程序,一一进行详细的检查。

  一场前所未有的试验,终于一次获得圆满成功,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员欢呼雀跃庆贺胜利。一直守在发射现场的董秉印,脸上乐开了花,他与每个人紧紧握手。有人感到他的手在颤抖,生命之槛已经在向他靠近,但他却没意识到。大家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当中,憧憬着未来。

  新千年的春天悄悄过去。重点型号的研制工作进入新阶段,又一项重大试验正在紧张筹备。董秉印感到时间更紧了。扩张性心肌病困扰着他,医生告诫说:过度劳累会像点燃引线一样,随时引爆体内的炸弹。药为辅,锻炼为主,他顽强地与疾病抗争。三年多来,仅住了三次院,还都是被逼进去的,住院时间加起来不足一个月。

  董秉印马不停蹄地在洛阳、郑州、成都、北京之间奔波。每到一处,都忙于技术协调、分析科研攻关成果和检查零部件生产,这项任务没结束,另一项任务又催他启程。2000年6月21日至29日,仅9天时间,他的足迹就在祖国的辽阔大地上绕了一个圈。谁也没想到,这竟是他留给导弹事业的最后一段艰难的跋涉。6月30日早晨,7时零5分,一颗赤子之心永远地停止了跳动。

  董秉印走了!他把生命的句号划在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上。

关闭窗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