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独”军事准备的关键环节

http://jczs.sina.com.cn 2000年6月21日  岩文

  进入世纪之交的年代,台湾领导人变更的最终结果不但没有给“祖国统一,民族振兴”的前景带来任何新的希望 ,反而在李登辉制造的“台独”阴谋的基础上,给台湾的前途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与变数。“以拖应变”、“以时间换取 ‘台独’政治空间”的策略无疑将会是台湾新领导人在应对两岸关系方面的基本手段。与当前困扰两岸关系的政治问题相比较 ,台湾在军事层面的动向则较为低调,而美国在对台军售案的处理上也相对处于较“收敛”的阶段。这种政治斗争趋于激化和 军事较量相对“弱化”的表象突显出台湾海峡局势的复杂性,而事实上在相对平静的表象之下,“台独”军事准备的步调并未 有丝毫的放慢。

  在台湾当局为“台独”的军事准备中,台军政高层经过对两岸军事力量及相关因素的综合评估后认为,祖国大陆 对其“台独”政治取向进行军事打击的首要选择就是进行弹道导弹攻击。他们对于祖国大陆进行弹道导弹攻击所使用的兵器和 战法有着如下的描述:

  兵器选择—在台军方的评估作业中主要提及的是大陆的M—9和M—11导弹,而且对于M—9导弹给予了更多 的注意。其原因在于M—9导弹射程更远,有较大的发射机动空间;弹道较高,有更大的末段速度;由于配备了全新的惯导与 卫星制导系统,精度更高;弹头采用了隐形技术,并且在飞行中段即与导弹弹体分离,从而使弹头目标的雷达反射面积更小; 以上因素使得此导弹更加难以防御。

  战术选择—  瘫痪机场:根据台军方公开的资料,在台湾岛上10个主要的军用机场中,新竹、桃园、清泉岗 、花莲、屏东等机场是其作战飞机联队的主要驻防基地。台“国防部”依据模拟的结论认为,大陆需要50~60枚弹道导弹 即可完全瘫痪一个机场的作业能量,如果把台湾全岛的10个主要军用机场以及“佳山计划”所构建的洞库机场全部考量在内 ,大致只需要500~600枚左右的中、短程弹道导弹即可达到目的。对于大陆来说,准备这样的弹道导弹作战基数并不存 在任何困难。

  在评估中台军方以美国陆军战术弹道导弹(ATACMS)所用三种弹头的效用指标为参照,它们分别是M74 人员/装备双杀伤弹(950枚子弹头)、攻击机场跑道的加力式动能穿甲弹(5~10枚子弹头)和攻击飞机掩体的超压弹 (5枚子弹头)。这三型弹头最大可造成长250米,宽100米的破坏区域,并可完全摧毁坚硬的机场跑道和坚固的飞机掩 体。台军方认为大陆的M—9、M—11导弹弹头与美国陆军使用的导弹弹头重量相同,但由于M族导弹射程更远,在配备相 同类型弹头的情况下,其破坏力大。在实战中,大陆将会采用混合配制的方式进行导弹攻击,如向一个机场发射40枚导弹, 则30枚左右的导弹配备人员/装备双效杀伤弹头,10枚左右的导弹配备硬目标攻击弹头。在导弹攻击方向上,将尽量选择 与机场跑道以较小的角度相交的方向进入,以增大破坏面积。在人员/装备双效杀伤弹头中,将会有大量装有延时引信的子弹 头,以延缓对机场被破坏部位的修复作业。如果仅仅是对机场进行导弹攻击,只要有高效的修复作业,则对机场的运作不会产 生长时间的影响,但问题在于一旦大陆把弹道导弹攻击与争夺台岛制空权一并考量,则台军将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地步。第一波 的弹道导弹攻击可使台军大部机场完全瘫痪,此时台空军的作战飞机除少量紧急起飞外,多数只能在掩体中躲避攻击。当台军 的机场作业功能尚未恢复之际,大陆飞机接踵而至的持续空中打击将使台军完全失去在台岛上的制空权。这种“5分钟弹道导 弹打击”的作战效用会使台空军经十余年努力得到的几百架先进作战飞机完全无用,从而“使台湾在战略上处于完全被动的境 地”。

  攻击防空导弹阵地:目前,台军的防空导弹阵地除少量的“天弓”2为地下窖藏式外,其余如“爱国者”、“鹰 ”式、“天弓”1等均为露天阵地,配置多为圆形,直径在数百至数千米之间。以直径500米的“鹰”阵地为例,按照M— 9导弹的命中精度,使用人员/装备双效杀伤弹头,导弹有50%的可能直接命中阵地范围以内,使阵地被完全摧毁。因此, 台岛上的所有露天防空导弹阵地都会是大陆弹道导弹的攻击目标。

  全面封锁:台军方以大陆在1996年的导弹演习为例判断,弹道导弹可作为全面封锁的利器使用,即选择对台 岛对外航运的敏感区域进行事先宣布的长时间、不间断、无规律的射击,此举不会造成人员伤亡,但可沉重打击台岛经济运作 ,动摇岛内民众的信心。除此之外,台军方尚有对诸如工业区目标、政治敏感目标、港口、电站、军队指挥与集结中心等目标 遭受弹道导弹攻击的效果评估。  在台军方公开的信息中,台湾建构弹道导弹防御体系(TMD)的所谓“威胁”依据都是 上述战术层面的评估,而在此问题上美国亦与台湾进行着充分协调运作,并在向台湾输入TMD问题上扮演着更为积极的角色 。早在1994年,美国刚刚开始正式把TMD列入装备发展计划之际,就曾积极推动台湾参加此计划。1997年,美国会 众议院通过了责成美国防部研究台湾加入TMD必要性的HR2963号议案,到了1998年10月,美国会参、众两院更 是相继通过了要求将台湾纳入TMD计划的美1999年度“国防授权法案”。美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对台输出TMD及相 关技术的问题上表现出高度关注和步步升级的立法行为,明显表现出美国有着除军事目的以外的更深层次的政治动机。

  反观台湾岛内,即便是在台军政高层把大陆的弹道导弹打击看作是对其“台独”理念最大军事威胁的现在,在技 术、战术层面仍存在对台湾引进TMD问题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其一,对经济资源的过渡消耗。台湾现已部署在台北东 部南港区的3套“爱国者”PAC2系统已经耗费4亿美元,根据台军方的计划,还要再购买6套PAC3系统分别部署在台 中和高雄,并对原有的3套PAC2系统进行性能提升,此项目约需10亿美元左右。但如此巨大的投入只能使台军在3个特 定的区域内,在低层弹道导弹防御方面具有一定的能量。但是还有高层反导需求呢?还有岛内其它各类重要的战略目标呢?人 们推测一套高层反导系统的价格将是低层系统的3~5倍。如果以9套“爱国者”PAC3系统,3套高层反导系统,4艘“ 宙斯盾”级驱逐舰为基准,连同相应的预警和指管系统建构岛内较大范围的TMD体系,其费用将高达80~90亿美元。台 湾目前的正常年度军费开支不过80亿美元左右,如此巨大的资源消耗台湾能否承受?在此项目上的过渡投入是否会对台军其 它新武器的研发采购计划产生负面影响?这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其二,技术与实战效用风险。TMD在武器发展历史上是一 个前所未有的复杂技术系统,没有相应的空间技术和导弹技术做支撑,没有真实的试验手段和试验条件,根本谈不上系统的研 发。在这方面美国尚不是一帆风顺,对台湾而言更是难上加难。台湾一直声称其自行研发的“天弓”3导弹具有反弹道导弹的 能量,但此话被西方专家评论为一个“奇怪”的说法。从开发TMD技术所需要的“资金、技术、时间、空间”四大要素而论 ,台湾绝无此能力,只能依靠美国的帮助。不难想见,同样以“天弓”导弹做为靶弹所试验出的“天弓”3反弹道导弹试验结 果,在真正面对弹道导弹的攻击时会是何种结局?另外,大陆现役的M族导弹性能已很先进,与已经能够确认的弹道导弹实战 效用相比,TMD的实战效用尚不能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台岛内部署带有如此巨大风险的武器系统结果为何无人能知?所以在 岛内有人主张应以更多的资源去发展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一类的进攻性武器,其结果要比发展TMD好得多。其三,部署方式 风险。台湾已经购买的3套“爱国者”PAC2系统被部署在台北市,因为台北是台岛的军政中心区。但有一种观点认为,如 果台湾全岛的其它军事要地都被大陆的弹道导弹摧毁,保存台北意义何在?另外,“爱国者”导弹阵地部署在台北的东部,一 旦有弹道导弹用基本垂直的弹道落向台北,“爱国者”如何防范才能不致造成市区地面人员的伤亡?其四,没有卫星预警能力 。缺少卫星提供的早期预警信息,TMD的作用将非常有限。但DSP预警卫星只有美国有。从技术、资金层面讲,日本具备 自行研发的条件,美国从一己之利考量尚且用各种手段进行限制,使日本只能依赖美国提供的预警信息,对缺少技术与资金的 台湾而言,自行研发更不可想象,只有完全依赖美国。此难点被称为台岛TMD的“罩门”。

  在台湾建构TMD的过程中,其态度的转变十分耐人寻味。1998年以前,台湾当局对TMD表现得较为“消 极”,只是在1995和1996年因美国明里暗里支持“台独”导致台海局势危机后,台湾才决定购买3套“爱国者”PA C2系统。而在1998年以后,台湾当局迅速转变立场,把建构TMD做为既定的军事战略与政策予以确认,并于1999 年在正常的军费支出和装备研发费用之外单独编列了为期十年的TMD规划,此规划与当前美国的TMD试验进度大体同步, 预计投入3000亿台币,完成包括早期预警能力、“爱国者”导弹、“宙斯盾”级驱逐舰在内的全岛低层弹道导弹防御体系 。同时明确表示台湾的弹道导弹防御体系也将包括高层反导系统,一旦美国的THAAD试验成功,台湾将会购买并部署,从 而最终构成台湾的“NMD”。

  如果仅从技术和战术层面的因素分析,台湾当局在TMD问题上的态度变化有其相当的“合理性”。任何一种新 的武器系统在投入使用前如果在技术性能与资金投入层面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想拥有这些武器的人都会持观望的态度。但 就TMD而论,如果我们把它放在台湾当局的“台独”理念,以及与此有关的国际背景中做战略层面的分析,问题就决非是如 此的简单了。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台湾当局以恢复两岸交流为掩护,一直在为“台独”进行着军事准备的作业。他们根据国际 环境的变化和推动“台独”进程的安排,先着手进行“二代兵力整建”,以更新军队落后的装备,调整军队的组织结构与作战 原则。虽是为“台独”做军事准备,但由于李登辉非常明白此时在事关台湾政治前途的问题上不能做太明确的“独立”宣示, 否则会给美国、两岸关系带来政治上的麻烦,影响其军事准备的进程,故而李登辉暂时将其“两国论”藏而不露。在“二代兵 力整建”基本完成的1997年,为了给即将开始的“台独”政治准备进程(台湾领导人更换选举)提供政治理念,李登辉抛 出了分裂祖国的“两国论”。李登辉知道“两国论”的抛出必然会引起祖国大陆的强烈反应,此时台湾就需要一种具有战略层 面能量的军事手段来对应祖国大陆对于分裂祖国的“两国论”的打击,并为其“台独”的政治决策提供战略支撑,由此就有了 台湾当局对待TMD立场的“急转弯”和“TMD十年规划”。

  我们说台湾决定建构TMD是一种在台湾政治前途安排方面与美国进行了充分互动后的战略选择,这与TMD系 统本身的特点有着很大的关系。尽管目前TMD系统在资源投入和技术性能方面仍存在许多的不确定因素,但由于TMD系统 的产生已经对国际政治架构、国际军事战略平衡、地区安全态势方面产生了极大的牵制与干扰效应,而这些作用无不与美国对 其21世纪的全球战略意图有关,所以,TMD系统在资源消耗与技术性能层面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就显得不重要了。就此而论 ,与其说台湾当局在台岛建构TMD系统是在部署一种军事武器,倒不如说他们首先是在部署一种“政治武器”。因此,这一 决策无疑是台湾当局在“台独”军事准备过程中的最关键环节。

  1998年8月,在由台“国防部长”唐飞主持起草并经李登辉充分首肯的关于建构台湾TMD系统的研究报告 中称“从国际政治、‘国家’经济、‘国防’军事、国民心理四个层面来看,建构TMD确实有其必要”。这种对TMD十分 全面的分析肯定不会是李登辉之流的即兴之作。就TMD在国际政治层面的影响而言,早有西方的专家指称“美国主导的TM D已经使得整个亚太区域的政治和安全面貌面临巨变。在新的战略模型逐渐升温之际,西方对中国围堵防线的增强似乎已经无 法避免”。并认为台湾建构TMD,形成一种美日韩台之间的准军事同盟“是一个未来的发展模式”。“亚太区域的军事安全 形势已经改变。TMD提醒大家的是,到底要怎么‘划线’而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在向台湾输出TMD的问 题上美国的立场一直比台湾积极的原因何在。而台湾从其“台独”政治取向的考量出发,做出加入TMD的政治决策也完全符 合美国21世纪全球战略的政治逻辑;在涉及台湾军事防务因素层面,建构台湾的TMD是形成21世纪美台军事一体化的重 要措施。根据TMD系统的技术特点,其系统的运作将会是导弹架设在台湾,信息支撑与作战指管在美国的态势。此种态势将 会促成在美台之间建构一种全新的军事行为准则,并成为美台军事一体化架构的基本要素。从表面看来形成此种军事态势的依 据是为了使台湾具有应对所谓的“大陆弹道导弹威胁”的能力,但实际的结果则是把台湾有限的军事资源整合到了美国全球军 事资源的整体架构之中,从而使台湾所拥有的一只小规模军队的背后站立着另一支规模庞大的“影子部队”—美国军队,以形 成对中国在军事和心理上的“威慑”。同时在可能发生的台海军事冲突中,使美国在濒临中国的东亚战略前沿有机会抽身站在 一边,当一个貌似中立的“调停者”,或者是冲突的“间接参与者”,这是美国曾在中国扮演过的角色。而在海峡两岸未发生 军事冲突的情况下,美台军事一体化的态势将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军事战略产生重大影响,从而起到遏制中国发展的作用, 并使美国有机会在干涉中国内政的过程中“渔翁得利”;在台湾民众的心理层面,对于因“台独”可能引发的海峡两岸的战争 普遍感到恐慌和不安,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了达成所谓的“国防心理建设”,使台湾民众的恐惧心理在有“美国支持”的表 象中安定下来,台湾当局确实是费了不少的心机。他们第一次购买的3套“爱国者”PAC2导弹全部被部署在台北都会区, 而即将购买的6套PAC3系统也将被分别部署在台中和高雄都会区。台湾当局此举无疑是想向台湾民众提供某种心理上的暗 示,使台湾民众心甘情愿地承受“台独”可能会给他们的生命财产带来的破坏;经济层面的原因应该是指对建构TMD在资金 投入与成本效益方面的考量。这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需要服从“台独”的政治决策。不过由于近来美国在TMD系统技术 研发方面的进展比较顺利,此问题已经不难解决;

  现在的台湾正处于一个历史的岔路口,在与祖国统一的问题上,“合则存,分则亡”。但是台湾当局无疑还是想 在“分”的歧路上拼命一搏,台湾的TMD十年计划就是一个证明。也许我们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台湾当局有时间,有 条件完成这个计划,最终在军事战略和军事部署上形成对“台独”的支撑,那么在十年之后我们的祖国统一大业将会面临一个 什么样的国际政治和军事斗争局面?这肯定不是一个简单的军事数学问题了。所以,我们对台湾的TMD十年发展计划应该给 予高度的警惕。




舰船知识信箱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国际风云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和新浪网联合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