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运十下马想到中国民航制造业的发展

http://jczs.sina.com.cn 2000年5月27日  银芒

  从网上读到周岛先生关于运十飞机的文章很有感慨。说明许多当年参加“708工程”的人还在为今天中国航空工业 的发展而思考。确实,看到今天中国航空工业的现状,有关部门的决策者们是应该反省一下,中国民航制造业究竟向何处去这 样一个严肃的问题。

  运十当年为什么下马,我不详内情。周岛先生认为民航是主要的扼杀者,大约是基本事实。记得当时也问过军队,空 军也说不要,就使得这个刚出世的婴儿在襁褓里就成为了一个弃儿。道理如同航天部门放了通信卫星,电信部门说不论你多好 ,也不如美国人的东西好,所以我们决不使用一样。那么中国的通信卫星就永远搞不上去。话说回来,民航采购做为市场化行 为,谁也不能强迫它去化钱买经济性能不先进的飞机(且不说安全性问题),这样,中国航空工业的生存和发展就陷入了一个 悖论的怪圈。这涉及中国市场对外开放以后的产业政策大问题,20年来,决策部门似乎仍未有一个完整的想法,于是中国的 重工业、国防工业乃至整个制造业都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此外,运十“出身不好”大概也是一个原因。“708工程”得名于1970年8月,当时的上海市委副书记马天水 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上海想自己制造大型喷气式客机的计划,毛表示“我们也要造大飞机”,于是这个工程得以迅速立项上马。 上海人当时在三机部的印象并不好,也许是因为“四人帮”又叫“上海帮”,也许三机部认为麾下的专业飞机制造厂不少,再 不济也论不到上海一个小小的空军修理厂(5703厂)来承担如此重要的任务,但摄于当时毛的权威,谁也不敢反对。不过 ,这就为后来的下马留下了伏笔。

  708工程开始的时候有点象个闹剧,如同大跃进时代放卫星一样,据说想用10来个月造出“大飞机”,向次年的 建党五十周年献礼。但要造大飞机谈何容易,有人想出捷径,建议将从苏联进口的“图16”轰炸机改制,这有点儿象苏联人 五十年代造“图104”客机一样。这个计划折腾了几个月,显然行不通。不久,印巴战争爆发,有一架在中国新疆运输军火 的巴基斯坦方面的“波音707”因起落架故障,无法起飞(当时中方太想要得到这架美国对中国禁运的新式飞机了,而巴方 也知道中方的心情,遂借口飞机无法起飞,将飞机留在中国,心照不宣地从中国又换到其他军火),这架飞机后来被辗转万里 ,拉到上海,成为中国研究美国航空先进科技的一个最重要的样本。周导先生说“整个研制过程没有依赖过一个洋人,她是我 国拥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飞机”,这话说得满了一些,客观说来,运十在飞机的气动布局及其飞机的内部结构乃至 工艺上,无疑得益于这架707极多,许多零件几乎就是测绘仿制。 后来中美关系改善,中国从美国进口了10架波音70 7,第一架(机号2402)也长期放在上海,以用于测试各种仿制零部件。此外,运十的翼型是仿英国的“三叉戟”的。这 也不是什么秘密。到了80年代,民航说波音707本身是一个淘汰产品,仿制的运十更没有商业前景,大概是抓不住他们什 么把柄的。不过我不懂,仿制于苏联安24的运7,仿制于苏联安124的运8,在技术含量是远不如运十,为什么后来还在 倒腾呢,这是不是同后者的生产厂家直属三机部有关呢?

  即便有这些可供模仿的素材,真的要将飞机造出来,也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既有设计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材料、制造 、加工工艺水平等等。涉及到国家的基础工业。所以,当01架机的静力破坏试验成功时,所有参加这个工程的人都极为兴奋 。但是,大家的心情又很沉重,因为大约在1979年前后,项目投资已全部用完。私下传说,三机部本来对上海造飞机就不 以为然;又说飞机就是造出来,民航和空军也不会要,因为没有国际适航证。基本的感觉,就是02架试飞之日,即为上飞厂 停产之时。厂里想走美国人的门路,看看能否从麦道或波音公司那里接点活(其努力的成果,是后来与麦道合作组装麦道82 ),各车间则自己想办法找办法自救 ,比如飞机总装车间,就从80年春天开始生产“飞翼”牌电扇。铆接车间,开始生产 “飞翼”牌大客车等等。比较逗的,是蜂窝结构车间发明出用纸蜂窝两头加夹板,生产喝酒席的圆桌面(但没有把市场营销做 上去,否则中国的大小餐厅又会有一番高科技的景象)。这同沈飞公司一面生产“歼8”,一面生产中吉普和电脑房防静电地 板异曲同工,细细想来,都是中国国防工业的一把辛酸泪。80年9月26日,运十02架在上海大场试飞成功,03架的追 加投资果然没有下来——本来计划,01架是静力试验样机,02架是操纵系统、动力系统和起落架系统试验样机,03架是 无线电特设系统试验样机——这个工程就此下马。从70年代后半叶起,随着对外开放,中国民航已经能够从美国和欧洲买到 任何一款新式民航客机,中国自力更生发展独立的民航工业自然就变得毫无必要,“皇帝死了,皇帝万岁!”一个旧时代结束 ,一个新时代开始。

  此后二十年,上飞厂也曾热呼呼地组装过20来架麦道。说是为航空工业锻炼和保存队伍,所以传说进口的散件竟和 整机的价格差不多。但了最近,连新制成的2架麦道90也没人要了(见《南方周末》4/27报道),我猜上飞厂快要走到 它 的尽头了,这次不是折运十的翅膀,而是折中国民用航空工业的翅膀,近20年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道路走得如何,未来 20年将如何走下去?庙堂之事,肉食者谋之,对于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则是“出生入死”,早走早好。谁来呼吁他们 坚持下去,坚持下去的前景又在哪里呢?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舰船知识信箱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国际风云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和新浪网联合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