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将军寄语 中国军事 军事图片 武器纵横 国际风云 周边军情 战略视角 各国军力
   




战场上胜利的永恒象征——朱可夫

http://jczs.sina.com.cn 2000年5月13日  许 华


  “带着刀剑来的人必将被刀剑杀死!” ——苏联元帅朱可夫

  有一个出生于极度贫困的鞋匠家庭的少年,在投身军旅生涯后屡建战功,成为一位从士兵晋升为元帅的传奇职业军人 。他就是前苏联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军事家和杰出的战略家,曾四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 夫。

  鞋匠的儿子投身军营

  1896年12月2日,在莫斯科西南卡庐加省的斯特列尔科夫卡村,诞生了一位后来名震世界的军事家,他的名字 叫作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朱可夫的父亲是一个孤儿,后来成为一名技艺出众的鞋匠。朱可夫的母亲乌斯季尼 亚·阿尔捷米耶芙娜出生于一户穷苦人家,是一个健壮而能吃苦的妇女。卡庐加省土地贫瘠,农民们生计艰难,朱可夫的弟弟 未满周岁就被饥饿夺去了生命。朱可夫很爱自己的母亲,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这些贫农家的孩子,都看见过妈妈们 日子过得多么艰难。每当她们流泪时,我们心里也十分难过。”8岁时的朱可夫开始下田劳作,后来他进入一所教会学校读书 ,并由此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1906年小学毕业时,朱可夫因成绩优异而获得一张奖状,全家人都很高兴,目前特意为他 做了一件新衬衫,父亲专门为他做了一双新皮鞋。小学毕业却意味着朱可夫童年生活的结束,因为家里无法继续供他读书了。

  1907年夏,11岁的朱可夫告别亲人,只身前往莫斯科的一家毛皮加工厂当学徒。这里不仅工作劳累,还要挨师 傅、工头、老板和老板娘的打骂,坚强的朱可夫咬紧牙关忍耐了三年,学到了手艺,还当上了徒工班长。在工作之余,朱可夫 拼命读书,孜孜以求,后来参加了市立中学的全部课程考试,全部成绩都是优秀。在此期间,朱可夫阅历大增,有一次到下诺 夫哥德罗参加毛皮交易大会,朱可夫见到了俄罗斯的象征——伏尔加河,并产生了由衷的爱国激情,他后来曾追述说:“我第 一次看到了伏尔加河,她的伟大和美丽的确使我倾倒。在这以前,我从来没有见过比普罗特瓦河和莫斯科河更大、更深的河。 这是一个清晨,伏尔加河整个儿沐浴在初升的阳光里,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我看啊,久久不愿移开留恋的目光。我认为到现 在我才懂得,伏尔加河为什么被人们尽情讴歌,为什么被人们比做自己的母亲。”此时的朱可夫根本不可能想像出,自己后来 会统率百万大军为保卫这条母亲河而浴血奋战,但他此时已立下决心,要为保卫祖国而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1911年底,15岁的朱可夫学徒期满,当上了师傅,月薪10个卢布,这在当时的工人阶层中已经是很高的工资 了,因为老板认为朱可夫是一个守信用、忠诚老实的人。朱可夫经常被老板派到外地去联系业务。此间俄国革命形势发展很快 ,他开始对革命知识有所接触,逐步了解到为什么工人和资本家之间、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工人和农民之间存在 着共同的利益。

  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5年7月,沙皇政府提前征召1896年出生的青年入伍。奉召当兵的朱 可夫在离开莫斯科时,一面见到是从前线运回来的伤兵,一面是有钱人过着与从前一样骄奢淫逸的腐化生活。两种鲜明的对比 ,使不足19岁的朱可夫感到有些茫然,但他还是想:既然召我入伍,我就要忠诚地为国家打仗。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有40%的男子被征召入伍。1915年8月7日,朱可夫穿上崭新的军装,开始了他的 漫长军旅生涯。起初,朱可夫被编入专门为预备骑兵部队训练新兵的预备步兵第189营;一个月后,他被分配到乌克兰境内 的预备骑兵第5团的骑兵连。在这一段最初的军旅生活中,朱可夫清楚地看出,在沙皇军队里,士兵是一只由士官和军官们操 纵的木偶;朱可夫还认识到,军官必须为士兵着想,把士兵当成自己的亲人,士兵才会将自己的命运放心地交给军官。

  入伍后不久,能干的朱可夫被推荐进入教导队,成为一名准士官。1916年8月,朱可夫等14名同伴被直接分配 到驻扎在德涅斯特河畔前线的骑兵第10师。不久,朱可夫因为在前线俘获一名德国军官和在战斗中受重伤而获得了两枚“乔 治十字勋章”;由于为人忠厚,待士兵们如兄弟,朱可夫士官深受士兵们的拥戴。1917年2月中旬,彼得格勒的部分工人 开始罢工,浪潮迅速波及临近城市,势不可挡。2月26日,布尔什维克党决定发动总起义,成立临时政府。经过短暂激战, 布尔什维克党人获得了胜利;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终于被推翻。朱可夫与他所隶属的骑兵连也被卷入革命的洪流 之中。朱可夫被选为连士兵委员会主席,并被推选出席团的苏维埃代表大会。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在列宁和斯 大林等人的领导下,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人完全夺取了政权。此间,朱可夫因患斑疹伤寒和回归热 ,整整在病床上躺了几个月。

  1918年8月,刚刚大病初愈的朱可夫实现了加入红军的愿望,被编入了莫斯科骑兵第1师第4团;团长是塞米扬 ·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师长是当时就大名鼎鼎的布琼尼将军。这是一支杰出的部队,朱可夫晚年时仍为自己当初曾是 布琼尼骑兵部队的一员而感到自豪。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于敌人的四面包围之中,红军部队立即投入紧张的战斗之中;191 9年3月1日,朱可夫被吸收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他亲身体验了沙皇旧军队和红军这两支截然不同的军队的生活,这种特殊 的经历使他对治军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说:“哪里的上级军官对下级指挥人员不信任,哪里的上级军官老是监护着下级 指挥人员,哪里就永远培养不出真正的下级指挥人员,因而也不会有好的单位。”初入军营的青年朱可夫是一名思维敏捷和悟 性极佳的军人,看问题很准确,也爱思考。从军事实践中领悟出来的规律性东西,为他军事才能的提高,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一切表明,朱可夫将在军事的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

  崭露才华的青年军官

  1920年1月,朱可夫被派往第1骑兵训练班学习,并参加了一些小的战斗。同年9月上旬,朱可夫提前毕业,自 此成为一名红军正式军官,被派往独立骑兵第14旅第1团。不久,排长朱可夫即成为第2连连长。1922年6月,朱可夫 在骑兵第38团担任连长,很快就升任为萨马骑兵第7师第40团的副团长。朱可夫高度的责任心和军事才能逐渐受到红军领 导层的注意。1923年4月,朱可夫被任命为布祖庐克骑兵第39团团长,当时年仅26岁。而当朱可夫被破格升职时十分 激动,因为他知道团长岗位是取得军事成就所必经的一个重要台阶。在苏联军队中,指挥一个团始终被认为是掌握军事发展艺 术的最重要环节。

  1924年,苏联共产党开始改组红军以加强战斗力;以伏龙芝为首的红军总参谋部真正成为红军的首脑机关,军事 院校的发展立即受到高度重视。同年7月底,朱可夫考入列宁格勒高等骑兵学校,与他同时入学的还有罗科索夫斯基、巴格拉 米扬、叶廖缅科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著名的将领。这是朱可夫第一次来到列宁格勒,他绝不会想到自己 在十七年之后会指挥庞大的列宁格勒方面军抵抗强大的德国军队,保卫了这座伟大的城市。

  1926年初,朱可夫被任命为布祖庐克新编骑兵第39团的团长兼政治委员。朱可夫将骑兵团管理得井井有条,训 练有素;他的师长对他作出了这样的评价:“朱可夫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人、果断的指挥官。由于他在教育和作战训练方面的工 作,该团在各方面都达到了要求的水平,他应提前晋升为旅长。”

  1929年底,朱可夫被选入著名的伏龙芝学院的高级干部深造班进修;1930年5月,朱可夫被委任为萨马骑兵 第7师第2旅旅长,该旅很快又成为训练先进旅。同年底,朱可夫被任命为红军骑兵监察部的总监助理,分管骑兵战斗训练, 并参加各种军令和教令的制订工作。在此期间,朱可夫大开眼界,接触到图哈切夫斯基等著名的军事家。1933年春,取得 总部工作经验的朱可夫被任命为骑兵第4师的师长。

  骑兵第4师是王牌部队;盛名之下,压力日甚。朱可夫上任后,竭尽全力开展工作,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中级指挥员的 战术训练上。他认为战术训练是全部军事训练的最重要部分,唯有战术造诣良好的指挥官才能训练出优秀的部队,在战时才能 以最少的代价获取胜利。在晚年回顾自己一生时,朱可夫说:“在我整整四十三年的军队生活中,从普通士兵到国防部长,始 终都在不倦地学习战术。”在1935年的白俄罗斯军区大检阅中,第4师取得优异成绩并获得了政府最高奖励——“列宁勋 章”;师长朱可夫本人也获得了“列宁勋章”。在此期间,朱可夫意识到大规模坦克部队的重要性,主张要独立发挥坦克部队 的作用。当时,苏联已经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机械化部队:每个军下辖有2个机械化旅、1个步兵旅和1个独立高炮营;一个 军约有500辆坦克和200辆汽车。但苏联领导层后来又对坦克部队的作用产生了动摇和疑问,解散了大的坦克部队,只是 以团或营的规模将坦克部队编入步兵师或骑兵师。朱可夫大声疾呼要建立大规模坦克部队,但无奈他此时人微言轻;后来直到 1941年苏军大溃退时,朱可夫的正确意见才得到了事实的无情验证。

  1936年春,西班牙爆发内战,苏联全力支援西班牙民主政权,派去339名军事专家、800多架飞机和362 辆坦克。同年秋,由伏龙芝元帅举荐并经斯大林同意,朱可夫参加了赴西班牙军事观察员团。这是一个由杰出将领和军事精英 组成的观察员团。朱可夫等人在西班牙内战中实地检验了苏军关于装甲车作战的理论,考验了苏制各型坦克的实战性能。

  顺便一提的是,在西班牙内战期间,苏联国内进行了震惊世界的大规模肃反运动,主要矛头指向军队的高级军官;一 大批杰出军事将领惨遭杀害,对苏军建设造成灾难性后果。值得庆幸的是,有几位杰出将领侥幸躲过了这场劫难,如沙波什尼 科夫、华西列夫斯基、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等,他们在后来的苏联卫国战争中发挥了无以伦比的作用。

  大战前夜的岁月

  1937年秋,朱可夫从西班牙回国出任骑兵第3军军长;7个月后调任骑兵第6军军长。1938年夏,朱可夫赴 中国担任军事顾问;同年冬回国出任白俄罗斯特别军区副司令。

  显然,身处险境的朱可夫不但逃离了厄运,而且在苏军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骑兵第4师的团长安托诺夫上校对朱可 夫的情况作了如下的分析:这是出于斯大林对骑兵领导人的特别态度;因为早在斯大林担任西南军事委员会委员时已和骑兵领 导人有过很好的接触,相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5名元帅中剩下的2名元帅伏洛希洛夫和布琼尼都是骑兵出身,就是一个 例证。正是由于这一主要原因,朱可夫不仅没有被清洗掉,而且反而获得了提升的机会。

  在担任军长期间,由于政治的环境的恶化,朱可夫变得沉默起来。虽然建立大规模坦克部队的主张没有丝毫的改变, 但他只能将自己的想法默默地记在笔记本上。出任军长后,朱可夫感到自己对战略问题缺乏研究,因此开始下功夫研究战略、 战史、经典军事著作和各种回忆录。为树立必备的政治意识,他阅读了马克思深奥的《资本论》和列宁的哲学著作。

  三十年代中期,欧洲战云密布;日本在远东地区张牙舞爪,跃跃欲试。自1936年起,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边境地 区对苏军进行了数十次挑衅。1938年夏,日军在临近中苏边境哈散湖地区进攻苏军阵地受挫。1939年春,日军调集重 兵,准备在蒙古国哈勒欣河地区再次发动进攻。为加强前线指挥力量,斯大林于6月初派白俄罗斯军区副司令朱可夫飞赴远东 地区担任指挥职务;几天后,朱可夫在蒙古境内被莫斯科委任为苏军驻蒙古第1集团军群司令。朱可夫在前沿阵地实地考察, 迅速加强了苏军的战役部署:坚守哈勒欣河东岸阵地,同时准备以纵深进行反突击,击溃来犯之敌。6月下旬,苏、日空军在 蒙古上空进行了数次激战,日方损失较大。7月2日,日军以重兵发起强大攻势;朱可夫决定向巴英查岗山发起三路反攻。苏 军坦克部队的快速反攻收到奇效,彻底击败了嚣张的日军。巴英查岗山反击战表现了朱可夫的作战风格。朱可夫由此深深体会 到:“一支善于作战的坦克摩托机械化部队,是快速作战行动的决定性武器。”此后,朱可夫指挥部队同日军展开了为期近两 个月的较量,终于在8月30日全歼了侵入蒙古边界的日本第6集团军。

  苏军在哈勒欣河战役的伤亡约1万人,而日军的伤亡人数则超过5万;此役不仅打破了日本宣称的所谓“皇军不可战 胜”的神话,而且大大提高了朱可夫的声誉,当时苏联报刊评论说:“朱可夫在他指挥的这次大战役中,表现出他的领导和组 织才能,并在很短时间里彻底击败强敌的能力。”而日本评论家则表示:此次战役“苏联军队摆脱了旧的沙皇军队缺乏灵活性 和特点,能够在每次战斗中采取不同的战术。”

  1940年春,朱可夫奉召返回莫斯科,苏联政府颁布命令,提前授予朱可夫大将军衔。几天后,斯大林亲自接见了 朱可夫,授予他“苏联英雄”称号,并任命他为苏联最大军区之一的基辅特别军区司令。这是朱可夫第一次见到斯大林;他乘 机向斯大林讨教了一个自己十分关注的战略问题:“如何理解西方战争的极端消极性?下一步战争将会如何发展?”看着自己 的爱将,斯大林会心地笑着答道:“以法拉第为首的法国政府和以张伯伦为首的英国政府不愿意认真对希特勒作战。他们仍然 希望怂恿希特勒同苏联作战。1939年他们拒绝同我们建立反希特勒同盟,他们不想束缚住希特勒侵略苏联的手脚。但对他 们没有什么好处,他们自己得为这种短视的政策付出代价。”

  这次会见,给朱可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十年后朱可夫对此回忆说:“斯大林的外表,他那低沉的声音,对问题深 刻和具体的分析,渊博的军事知识,听取报告时那样聚精会神,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0年6月朱可夫出任基辅特别军区司令时,国际形势日益紧张,欧洲事态已发展到一触即发的危急关头。早在 1938年春,希特勒的军队就侵占了维也纳,解散了奥地利共和国;同年秋,希特勒召集了旨在侵吞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 会议,并于次年3月出兵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继而将贪婪的目光指向波兰。苏联方面倡议召开欧洲会议,采取共同行动来制 止希特勒的侵略,但被英、法等国以“条件尚未成熟”加以拒绝。当时在野的丘吉尔抨击英国拒绝苏联的倡议时痛心疾首地指 出:“如果没有苏联的积极协助,要组成一条反对纳粹侵略的东方战线的决不可能的。”在与西方国家结盟屡遭拒绝而德国又 有友好表示的情况下,斯大林不得不采取权宜之计,避开希特勒的侵略锋芒,要同德国进行妥协来换取苏联对战争的准备时间 。1939年8月23日,苏、德两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条约暂时延缓了苏德战争的发生,为苏联进行战争 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鉴于严峻的形势,斯大林立即着手对苏军的干部制度及战略战术进行彻底的改革。恢复军衔制,修改军令,提高军人 地位,最主要的措施是放手提拔一批年富力强的优秀军官;朱可夫即是其中的佼佼者。朱可夫到基辅军区上任后,立即组织部 队进行严格的训练。朱可夫的军校同学巴格拉米扬上校当时担任基辅军区作战部长;这位后来成为苏联元帅的中年上校对朱可 夫做过这样的评论:“十五年来,他比其他同学更为一帆风顺。他有这样的成就我并不感到奇怪。在战前所有迅速提升的军事 指挥官中,他无疑是最杰出且最有才能的人。和战前时期某些军事将领相比,朱可夫不仅有军事才能,而且有坚强的性格,对 不自觉的人他是不宽恕的。但他对属下的严格要求很少表现为粗暴无礼,只有百无一用的废物才觉得他可怕。朱可夫还有一个 特点:如果他想达到某个目的,他不是慢条斯理,小心谨慎,迂回曲折,而是直接向目标前进。

  在乌克兰首府基辅上任开始时,朱可夫拜会了乌克兰党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谈到对朱 可夫的看法:“朱可夫接替铁木辛哥使人十分满意。他是一位天才的组织者和强有力的领导人。”朱可夫很快就亲自走遍了基 辅军区,他发现新提拔的年轻军官缺乏战术素养,于是他大声疾呼:“摆在军队面前的尖锐而繁重的任务是,今天要学会明天 在战争中需要的东西。”1940年3月,苏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军队建设问题,对苏军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尖 锐的批评。5月,铁木辛哥取代了伏洛希洛夫元帅的国防人民委员(即国防部长)职务。同年9月,铁木辛哥亲赴基辅军区, 参加了朱可夫率部进行的数次演习,感到十分满意。12月底,苏联最高统帅部在莫斯科召开意义重大的高级军事会议;在这 次大会上,共有5位将领提出军事问题的报告,其中朱可夫所作报告的题目是《现代进攻战役的特点》,引起很大的反响。大 会对朱可夫的报告形成了共识,接受了朱可夫关于广泛运动战的理论,并着手部署研究相关的细节。会议结束后,斯大林亲自 参加了由朱可夫负责指挥蓝方(西方)部队的军事演习。演习完毕后,斯大林单独召见了朱可夫,向他下达了新的任职命令。 1941年1月31日,朱可夫大将正是出任苏军总参谋长。2月中旬,在苏共第18次代表大会上,朱可夫当选为苏共中央 候补委员。3月8日,朱可夫被任命为副国防人民委员(即国防部副部长)。

  而在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就签署了第21号指令——“巴巴罗萨计划”,批准了德国对苏战争的最终计 划。这一计划的理论基础是“总体战”和“闪电战”,体现了德军的主要军事学术,被德国誉为德国军事艺术的“最高成就” 。与此同时,苏军也在紧张地制订战争准备计划,但在主要防御方向上出现了战略性偏差,这主要是因为斯大林没有想到德军 计划发动的是闪电战。

  在战前最后几个月里,朱可夫一直位于最高决策层,他对斯大林的决策过程非常了解。对于迫在眉睫的战争,朱可夫 是觉察到了。但他并未与斯大林进行争论。朱可夫在晚年时回忆说,当时他应当努力去说服斯大林,使他明白即将发生的事情 ,朱可夫承认;“也许我没有以有足够说服力的方式向斯大林证明有必要使部队处于戒备状态,对这一事实我是不能推卸责任 的。”尽管如此,朱可夫上任总参谋长后,还是做了大量的战备工作,制订了保卫苏联西部边境的详细计划,并提出成立20 个机械化军的计划。

  大 战 爆 发

  1941年6月,形势一触即发;6月14日,朱可夫到克里姆林宫面见斯大林,要求让部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但 斯大林难以下此决心。朱可夫十分理解斯大林当时的矛盾心情,因为一旦轻举妄动,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6月21日晚上, 朱可夫接到报告,一名投诚的德军士兵说德军部队将在22日晨进攻苏联;朱可夫当即请求斯大林下达战备令,命令于22日 零时30分正式下达完毕。22日凌晨3时后,黑海舰队、西部军区、基辅军区、波罗的海沿岸军区相继报告敌军空袭的情况 。大战终于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15分,德国军队在波罗的海至咯尔巴阡山脉之间分成三路大军,齐头并进,向苏联 边境发起强大攻势。由于战争准备不足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德军进攻后的苏联边防部队立即陷入措手不及的混乱状态,其中以 空军的损失最重。

  22日下午1时,苏联政府发布全国动员令;23日,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成立最高统帅部,朱可夫名列七名成员之 中。随即,斯大林安排组建了西北方面军、西方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北方方面军、南方方面军五大部队。斯大林于22日决 定派朱可夫到西南方面军担任最高指挥部代表;朱可夫在40分钟后就搭上了飞往基辅的飞机。朱可夫到达前线后,立即组织 西南方面军成功实施首次反突击行动,有效地阻止了德军的攻击。26日深夜,朱可夫奉命飞返莫斯科,与斯大林一同商讨西 方方面军的不利战局;但不幸的是该方向战局继续恶化,明斯克失守。30日,苏联组建以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7月3 日,斯大林代表苏共中央发表广播演讲:“我们的祖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这是苏维埃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是苏联人民生死 存亡的问题,是苏联人民享受自由还是沦为奴隶的问题······。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7月份,苏军在各个战略方向上的形势不断恶化,德军已深入到苏联腹地500至600公里,占领了重要经济地区 和战略要地。朱可夫奉命在不利形势下组织了争夺斯摩棱斯克的战役。经过这次激烈的会战,德军损失25万人。由于此次胜 利,苏军赢得了在莫斯科方向部署防御所需的时间。此战刚一结束,朱可夫立即提醒斯大林注意列宁格勒方向,并建议暂时放 弃基辅,遭到斯大林的严厉训斥。7月29日,朱可夫满腹委屈地调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但事实证明朱可夫的意见是正确的 ——历时一个半月的基辅会战,终以苏军的惨败而告一段落。

  朱可夫到叶利尼亚前线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后,每天工作20个小时以忘却自己所受到的不公正对待。朱可夫于8 月中旬发动攻势,于9月6日攻占了叶利尼亚,歼敌5个师约5万人;这是开战以来苏军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 了苏军的士气和斗志,受到斯大林的嘉奖。

  9月9日,朱可夫被斯大林派赴濒于失陷的列宁格勒,接替伏洛希洛夫元帅出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上任后,朱可 夫下令:凡失职者一律处决,要坚守到最后一兵一卒。此后,列宁格勒军民顽强坚守阵地,坚守了长达37个月时间,直到反 攻歼灭城外的德军兵团。一个月后,朱可夫就被调到莫斯科负责指挥保卫莫斯科的战斗。但苏联著名的战地作家维辛斯基却指 出:“是的,是朱可夫挽救了列宁格勒”,正是他那一个月的任职,稳定了列宁格勒的战线。

  保卫莫斯科

  1941年10月上旬,德军调集100多万人、1700多辆坦克和19000门火炮,准备在强大空军掩护下进 攻莫斯科,斯大林急忙调集80万兵力、770辆坦克和9150门火炮进行防御部署。在危急之中,斯大林召回正在列宁格 勒前线的朱可夫,授权朱可夫指挥预备队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10月7日,朱可夫夜赴新职。在驱车前往司令部的途中,朱 可夫路过自己的家乡,虽然母亲和姐姐一家人还住在村子里,但是朱可夫只能含泪过家门而不入。仅仅两周之后,朱可夫的家 乡已经被德军烧成灰烬,幸好家人们都已平安撤离了。10月10日,斯大林下令将西方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合并为西方方 面军,由朱可夫出任司令。

  从10月13日起,在通往莫斯科的所有重要作战方向上都开始了激战,朱可夫的西方方面军被迫从莫札伊斯克防线 后撤到莫斯科郊区(距莫斯科城约70公里)。形势万分危急,部分中央机关和国家贵重物品撤往古比雪夫;但斯大林决定留 在莫斯科。10月下旬,莫斯科开始戒严,数十万军民不分昼夜构筑环绕首都的防御工事,建成了72000米长的防坦克壕 、近80000米长的岩壁和断崖、50000米长的椿砦和障碍墙、近130000米长的战壕和交通壕;其总工程量高达 300多万立方米,这完全是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莫斯科军民,在两个月内用人工挖筑而成的,堪称为战争史上的奇观。在苏 军的抵抗下,希特勒要在10月中旬攻占莫斯科的计划破产了;到10月底,德军的攻势已受到阻止。为鼓舞全国人民的斗志 ,11月7日,在朱可夫的精心部署下,斯大林在莫斯科红场的大雪和隆聋的炮声下,举行阅兵式。朱可夫事后写道:“这件 事对于巩固军队和苏联人民的士气起到了巨大作用,并且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

  11月15日,德军向莫斯科发起第二波强大攻势,朱可夫指挥苏军进行殊死战,虽然损失惨重,但终于阻止了德军 的攻势。在对峙期间,德军被连续的战斗和严寒拖得疲惫不堪,士气低落;尽管如此,希特勒仍然严令德军猛攻莫斯科。朱可 夫向心情沉重的斯大林表示:“毫无疑问,我们能够守住莫斯科!”在朱可夫的精心指挥下,到了12月5日,苏军击退了德 军对莫斯科的第二波攻势,使德军损失了155000人和777辆坦克。

  而早在11月底,朱可夫就正确预断了战局,请求斯大林下达反攻作战命令。12月6日,朱可夫指挥西方方面军从 莫斯科南、北两面发起强大反攻;在一周内,朱可夫彻夜不眠,以非凡的毅力顽强坚持指挥作战。十天后,苏军将德军赶出了 加里宁、克林和耶列茨。为防止出现兵败如山倒的局面,在频繁更换高级司令官仍无济于事的情况下,希特勒于12月19日 亲自出任德国陆军总司令,并命令前线部队不得后撤而坚决死守,直到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为止。但是,德军在莫斯科会 战的败局已无可挽回,不仅被朱可夫的部队击退了150至300公里,而且损失了50万人、13000辆坦克、2000 门火炮和15000辆汽车。此役是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所遭受的第一次惨重失败,希特勒“闪电战”的神话成为泡 影,双方在战场上的军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作为莫斯科保卫战的军事指挥官,朱可夫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战功。斯大林在战后一次讲话中指出:“祖国和党永远不 会忘记苏军官兵们在我们的民族保卫战中所起的作用,所有这些打了胜仗、拯救了祖国的将领们的名字,将永远被镌刻在历史 的荣誉碑上而流芳百世。在这些战场中,有一个战场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就是苏联首都莫斯科会战的战场。而朱可夫同志 的名字,作为胜利的象征,将永不分离地同这个战场联系在一起。”

  而朱可夫本人在晚年回忆自己一生的军旅生涯时,说了这么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每当有人问我在以往战争中记忆最 深的是什么,我总是回答:莫斯科会战!”

  激战斯大林格勒

  在莫斯科会战失败后,德军已无力在苏联战场发动全面进攻行动。1942年5月,希特勒决定集中兵力从南部战线 进攻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是伏尔加河下游西岸的一处战略要地,是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地区的唯一交通枢纽。 丘吉尔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写道:“斯大林格勒的诱惑使希特勒着了迷,这座城市的名字本身就是对他的挑战 。”由于德军已有很大损失,因此希特勒设法向其“盟邦”调集了52个师参加对苏作战。为保证进攻的重点,希特勒将41 个师抽调到斯大林格勒战线的南部。

  莫斯科战役后,朱可夫担任了统一指挥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的总司令。1942年5月,苏联国防委员会不顾 朱可夫的反对意见,在可尔可夫地区向德军发起强攻;结果苏军遭到惨败,损失20个步兵师、7个骑兵师、14个坦克旅, 24万人被德军俘获。这样一来,德军在苏德战场夺回了部分主动权,暂时处于优势地位。

  苏军的失利,使德军的胃口大开。希特勒将南方集团军分为A、B两个集团军,共计有97个师、1200辆坦克、 17000门火炮和1640架飞机。从6月28日起的近一个月里,德军部队向前推进了150至400公里,兵锋直指斯 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形势又一次告急。

  危急思良将。8月27日,斯大林召见了朱可夫,任命他为最高副统帅前往斯大林格勒指挥作战,并向斯大林格勒方 面军增派大批援兵。朱可夫深知自己所肩负的艰巨使命,此时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共集中了50多个师;其中用于直接进攻 市区的有13个师,拥有500辆坦克和1700门火炮。苏联守军虽有120个师,但普遍严重缺编,许多师仅有编制人数 的20%到25%,有的师甚至只有800人。

  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的战斗始于9月13日,至11月18日结束,历时两个月。为争夺市区的激战达到白热化程度 ,一些重要据点被反复争夺,例如第一火车站在一周之内就被易手达13次之多。10月份,争夺战愈演愈烈,德军将领汉斯 ·德尔在他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一书中写道:“推进的距离不再用公里,而是用米来计算,总参谋部的作战地图乃是一张城 市平面图。为了争夺每一幢房屋、每一个车库、每一座水塔、每一段铁路路基、每一面墙壁、每一间地窖、甚至每一处废墟, 都要经过激烈战斗。战斗的激烈程度,甚至连大量消耗弹药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都无法与之比拟。我军和敌军之间的距离几乎是 无法计算的。······但俄国人的防御是坚不可摧的。”

  在朱可夫亲自指挥下,苏军浴血奋战,使德军遭受了沉重打击。到11月中旬,德军的士气已十分低落,进攻计划已 不可能实现。此时双方兵力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苏军的变化——双方的基本态势是:德军拥有100万人、10290门火炮、 675辆坦克和1216架飞机;苏军拥有110万人、15500门火炮、1463辆坦克和1350架飞机,特别是拥有 崭新的T—34坦克和1250台“卡秋莎”火箭炮车。在优势兵力和高涨的士气下,朱可夫飞赴莫斯科,当面请求发动反攻 。

  1942年11月19日和20日,苏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分别向德军发起强大反攻,三天后将德军22 个师约30万人紧紧包围在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的圈子里。30万德军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片面包和1/15公 斤马铃薯;战马已宰杀殆尽,不幸又遇上严寒的折磨。一名德国军官在家信中写道:“我看了地图以后吓坏了。我们已经完全 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希特勒把我们丢下不管了。······等到各地方失守以后,连一只老鼠也休想逃出去,何况是我呢 !不必说,数十万的官兵也休想逃跑。不过,一个人能有别人陪着一起毁灭,也算是一个难得的小小慰藉罢。”

  1943年2月2日,被围的德军全部投降或被歼灭。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战役(历时共200天 )宣告结束。斯大林格勒大会战,苏军取得彻底胜利。德军在顿河、伏尔加河、斯大林格勒地区共损失150万人、3500 辆坦克、1200门火炮、迫击炮和3000多架飞机等。此役对纳粹德国的战略地位是一次重创,并成为整个战争的转折点 。朱可夫大将在此次会战中临危授命,指挥若定,功不可没。为此,朱可夫在战役末期的1943年1月18日,被晋升为苏 联元帅,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位荣膺这项荣誉的野战指挥官,同时,朱可夫还获得了“苏沃洛夫一级勋章”。

  打 败 德 国

  1943年1月,德军对列宁格勒长达900天的封锁被打破,继而又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一败涂地。此时的苏德战 场形势已大为改观,其兵力对比情况如下:苏军兵员660万人,火炮105000门,坦克10000多辆,作战飞机10 300架;德军兵员550万人,火炮54000门,坦克5850辆,作战飞机3000架。为夺回已经失去的战略主动权 ,希特勒拟定了“堡垒”进攻计划,要在库尔斯克地区歼灭苏军主力,创造一个“德国的斯大林格勒”。1943年4月至7 月初,希特勒在库尔斯克地区集中了50个精锐师共90万人,投入2700辆坦克和2000多架飞机。

  奉斯大林的命令,朱可夫元帅又一次前往前线指挥作战。7月5日2时20分,朱可夫抢在德军之前40分钟下达了 攻击命令。经过一个半月的激战,苏军歼敌50万人、1500辆坦克、3000门火炮和3700多架飞机。一位西方评论 家指出:“俄国统帅部知道,俄国打赢了库尔斯克会战,就等于打赢了这场战争。”为此,朱可夫元帅又一次荣获“苏沃洛夫 一级勋章”。8月25日,朱可夫被召回莫斯科,参加制订苏军的全面进攻计划。9月,朱可夫又亲临前线指挥沃罗涅日方面 军和草原方面军实施了强渡第聂伯河的战役,于月底取得了胜利。

  1944年3月1日,苏联最高统帅部任命朱可夫元帅为乌克兰第1方面军(原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他上任后就 开始率部从一条大约110公里宽的正面突破了德军的坚固防线,斯大林闻讯后命令莫斯科用224门礼炮齐射20响以示敬 意。月底,朱可夫率部合围了德军23个师,苏联新闻局于4月3日发布特别公报称:“朱可夫元帅指挥的28天作战,收复 了166173平方公里的苏联领土。”因此,朱可夫又获得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943年创设的“胜利勋章”。这 是一项极高的荣誉勋章,仅斯大林等苏联最高层的若干统帅大员才享有此项殊荣,而朱可夫则是获此勋章的第一人。

  1944年,苏军主要作战任务是驱逐德军于国门之外,完全收复被占领土。为此,苏军成功发动了10次重大战役 ,也就是苏联史书上所说的10次打击,共歼敌260多万人,苏军兵进东欧各国。6月下旬,朱可夫参加制订代号为“巴格 拉季昂”的白俄罗斯战役计划。7月3日,朱可夫率部收复了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月底,鉴于朱可夫在白俄罗斯战役和乌克 兰战役中的卓越贡献,他又获得一枚“苏联英雄金星奖章”。9月底,朱可夫奉命赴波兰指挥苏军作战,当时苏军已收复全部 国土,将战场转移到东欧国家和德国本土。

  11月16日,朱可夫出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司令,斯大林希望取得战争的彻底胜利。1945年1月17日,朱 可夫率部从德军手中解放了波兰首都华沙。

  1945年春,朱可夫指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参加并取得了维斯图拉河——奥德河战役的胜利。在为期23天的战 役里,苏军消灭德军35个师;苏军在战役中平均每天推进25至30公里,而坦克部队平均每天推进45公里(最高时一天 推进70公里),创造了苏联战争史上的奇迹。到4月底,苏军战略正面的几个方面军处于同一线上,在柏林方向上占有一条 宽大的作战面并在两翼获得可靠的保障,为进兵柏林创造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在西线战场上的美、英等盟军部队已经渡过 莱因河,并攻占了德国的鲁尔区。希特勒的灭亡已是指日可待;但新的矛盾也开始在盟国之间产生。东、西线的盟军都想抢先 攻占柏林,而德军此刻却将防御重点放在了对付苏军的东线战场。

  4月16日凌晨5时,朱可夫发出攻击命令,万炮齐鸣,火光照亮大地,苏军同时打开了间距为200米的140台 巨型探照灯,总共1亿多度的强烈电光照得德军士兵目眩眼花,心惊胆战。看到把人工照明运用于战场的巨大成功,朱可夫元 帅心里充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胜利喜悦和成功快慰。4月18日,朱可夫的部队攻克了被誉为“柏林之锁”的泽劳弗高地。

  1945年4月20日15时,朱可夫部队万炮齐射,对德国首都柏林展开具有历史意义的攻击。5月2日,朱可夫 部队向柏林发射了总钢铁重量为36000吨的(180万发)炮弹。而希特勒眼见大势已去,则于4月30日与自己的情妇 爱娃一同自杀;同一天夜里,经过连续苦战的朱可夫部队终于在象征第三帝国政权的德国国会大厦的主楼圆顶上升起了苏联旗 帜。朱可夫元帅万分激动地对前线奋战的官兵们说:“我衷心地祝贺你们所取得的光辉胜利。苏联人民将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具 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功勋。”

  在柏林战役中,苏军消灭德军100多万人,俘虏80多万人,缴获和摧毁敌机6000架、12000辆坦克和自 行火炮、23000门野战炮等;但苏军也付出伤亡30万人的代价。这场大战终于随着第三帝国的失败而告终结了。

  1945年5月9日零时整,在高悬的苏、美、英、法四国的国旗下,朱可夫元帅主持举行了盟国对德国的受降仪式 ,接受德国的无条件投降。仪式结束后,朱可夫元帅以十分友善的语气宣布:“我以苏联最高统帅部的名义,为这一长久期待 的胜利,向所有在场的人表示衷心的祝贺!”大厅里顿时一片欢腾,每个人眼里都涌出了激动的泪水;朱可夫元帅本人也是热 泪盈眶。

  战 后 余 生

  大战结束后,朱可夫出任驻德苏军总司令和苏联占领区最高军事行政长官,立即致力于恢复柏林的社会生活秩序,处 理与同盟国驻军之间的事务。其间,朱可夫于1945年6月24日在莫斯科红场参加了规模浩大的胜利阅兵式,担任阅兵首 长。值得特别记述的是,在战后即已出现的东、西方两个阵营的裂缝中,朱可夫元帅与美国五星上将(相当于元帅)艾森豪威 尔之间建立了很好的个人友谊。两位军事伟人在柏林首次会晤后,彼此非常满意。朱可夫说:“艾森豪威尔给了我很好的印象 。”艾森豪威尔说:“我认为朱可夫元帅是一位和蔼可亲的、有着军人风度的人。”艾森豪威尔还向朱可夫颁发了美国最高军 事勋章——“总司令级荣誉勋章”,而朱可夫则回颁他“塔西厄一级苏沃洛夫勋章”。此后,他们俩人开始保持长久的深厚友 谊,以下是艾森豪威尔对朱可夫的评论:“有一天,当所有在座的人都去见上帝的时候,苏联肯定将设置另一种勋章,那将是 朱可夫勋章。而这种勋章将为所有钦佩军人的勇敢、远见、坚韧和决心的人们所珍视。”

  1946年2月,朱可夫当选为最高苏维埃代表;4月10日,他出任陆军总司令。但步入政坛的朱可夫在政治舞台 上并不能像在昔日战场上那样运筹帷幄而稳操胜券。同年7月,朱可夫即被调任熬德萨军区司令;两年后,他被贬低到更低的 乌拉尔军区担任司令。朱可夫难以接受这一现实,他曾要求离开自己终身为之服务的军队。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次日,朱可夫出任国防部副部长,掌管陆军事务。不久,朱可夫支持赫鲁晓夫逮 捕并处死了内政部长贝利亚;随即被提升为苏共中央委员。1955年2月,朱可夫接替布尔加宁元帅出任国防部长。在他任 职期间,苏联军事工作得到较好的发展,苏联的军事著作大量出版,许多军事理论家逐渐占据了苏联国防部的重要岗位。19 57年6月,朱可夫被提升为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一名职业军人出身的元帅成为党的最高政治机构的成员,这在苏联共产党 历史上是唯一的一次,这也是朱可夫一生的顶点。但好景不长,朱可夫不久就被赫鲁晓夫安排退休,每月领取5500旧卢布 (时值1357美元)的养老金,在莫斯科郊外的一幢别墅里过着平静的晚年生活。在此期间,朱可夫与妻子离婚,并同一个 偶然邂逅的比自己年轻25岁的女人结了婚,还生了一个女儿。

  1964年10月,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被逼下台。朱可夫的名字又开始出现在重要的公众场合。1966年12月 七十大寿时,朱可夫被授予国家的最高级勋章——“列宁勋章”。 1974年,78岁的朱可夫元帅与世长辞。元帅的遗体 被安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墙下。为纪念朱可夫元帅,苏军防空军事学院以他的名字命名。

  作为朱可夫元帅最后的政敌,风烛残年的赫鲁晓夫于1970在病中写的一段话,可以作为对朱可夫最好的评价。他 写道:“我对朱可夫作为一个指挥员仍然十分尊敬,尽管后来我们分道扬镳了。他没有正确理解到作为国防部长的任务,我们 被迫对他进行了制裁,以免他以某种构想出来的计划进行活动。但是甚至在那时,我对他作为一个军人评价还是很高的。现在 我对他的高度评价丝毫也没有减少。”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舰船知识信箱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国际风云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和新浪网联合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