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将军寄语 中国军事 军事图片 武器纵横 国际风云 周边军情 战略视角 各国军力
   




战争边缘:对炮击金门的战略回顾(二)

http://jczs.sina.com.cn 2000年3月9日  杨浪

  二、偶然中的必然 一场战略上的"前哨战"

  金门炮战是国、共双方的一场内战,是双方几十年军事对抗的继续。但是它发生在金门,发生在50年代后期,并且 采取了战争史上十分罕见的作战样式,形成了影响迄今的这种"战场"状态,却是特殊和偶然的。研究国际政治的一位美国大 学教授1988年在南京大学讲课时讲道:金门岛是一个谜。放弃舟山后,蒋介石要撤出金门,美国人不让他撤军。1958 年,共产党军队又大规模地炮击金门,美国认为从军事角度讲,金门已没有了任何防守的意义,大陆这边要什么时候拿下它就 可以拿下它,所以,美国力主蒋介石放弃金门岛。但不仅蒋不听,而且大陆也不让蒋撤,甚至提出要为金门岛的蒋军补给。这 就造成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开始是大陆要打,蒋要撤,美国不让撤,后来是美国让撤时,又是蒋不撤,大陆也不让他撤。 仿佛金门岛不是战场,只是制造紧张空气的发条而已。(21)

  的确,金门炮战发生在当时全球战场中一个非重点地区,战争曾经出现过十分激烈的形势。迄今为止,有关各方仍在 对战争的目的做出截然不同的判断和解释。就大陆而言,我们已经分析了攻金--攻台的可能性,这也是美、台方面的主导判 断;但在对外宣传中,大陆又长期强调"支援中东";近些年的论述则主要集中在牵制美、台关系,反对制造"两个中国"上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完全可能排除某些偶然的、当时的因素,根据战争的实际结局,根据战争对全球战略和大国关系的影 响,做出一些自己的判断。

  从战略角度来看,金门炮战发生在中、苏关系尚未公开分裂,全球唯有美、苏形成两大战略集团的时期。它是以"内 战"的形式进行的"冷战"期间一次战略上的"前哨战",并完成了两大"冷战"集团地缘边界的一次精确调制。

  从1945年雅尔塔会议直至中、苏分裂的50年代末,世界战略格局分为营垒分明的两大阵营。这两大阵营的地缘 边界东缘大体沿巴伦支海、波罗的海、经中欧平原、捷克林山、舒马瓦山脉,然后绕过多瑙河北岸至爱琴海、地中海、黑海之 间地域;其西缘在西伯利亚与阿拉斯加之间的白令海峡至太平洋东岸;北缘为北冰洋;南缘大体沿南中国海,经东南亚至喜马 拉雅山脉再与其西缘相接。讨论大战最后阶段和战后世界问题的雅尔塔会议协议在划定各大国的利益范围的同时,给出了这幅 战略地图的基本空间形态,然后从1948至1958年经过了10年的时间,两大集团之间经过三次军事或准军事对抗,完 成了这幅战略地图的精确调制过程--从"柏林事件"始,经过朝鲜战争,迄"炮击金门"终。

  1948年6月24日,苏联人强行封锁了自己占领区中的一块"飞地"--西柏林。由于货币管理问题上的争议, 招致了与西方国家的全面决裂。苏联认为,柏林是德国苏占区的一部分,西方盟国由于违反四大国关于柏林的协议,已失去了 在西柏林的权利。(22)如果从1948年初那几个星期的"小封锁"算起,这次封锁持续了长达15个月的时间。这期间 美国及其盟国飞机共飞行了277264班次,运送了2343315吨物品。至1949年5月12日,苏联终于解除了封 锁。"封锁柏林"是二战之后,"冷战"之初,东西方两大集团的第一次准军事对抗,苏联的目的很明确:将西柏林置于自己 的势力范围。西方的态度也很坚决:决不退却。对抗的结果是,两大集团在欧洲唯一一块存有疑问的地缘边界--西柏崐林- -命运昭然,杜鲁门说:"我们要就谈判,要就打"。(23)双方谁也不想打,谁也都没有准备好,于是柏林的封锁撤了。 比较若干年后环形的"柏林墙",1948年封锁是在纵向所有地面通路上实行的,不过当"封锁"解除时,柏林墙的"墙基 线"已经画好了。

  与西柏林不同,1947年,美国联合战略调查委员会在列举对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程序上,南朝鲜名列倒数第二, 在战略布局的调整中,逐步撤出南朝鲜的步骤已在进行之中。虽然美与南朝鲜签订了军事条约,但在多次公开的政策讲话中, 并未把南朝鲜包括在美国的防御圈之内。这实际上使得东北亚地区出现了一个战略上模糊不清的真空地带。在中、美,美、台 关系上,1950年初,尽管美国国内有许多对中国敌对的情绪和谋划,但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政策确曾有过一定的缓和的迹象 。1950年1月15日,杜鲁门总统发表过一个引人注目的声明:"美国并无将福摩萨(按指中国台湾)或其它中国领土据 为己有的计划。美国不想在福摩萨取得特殊权利和优待以建立军事基地,也无任何使用其武装部队干涉现有局势的意图。美国 政府将不会走导致参与中国内战的道路。同样,美国政府将不向福摩萨的中国军队提供军事援助或顾问。"(24)许多研究 者都指出,至1950年,美国的核战略思想正处在刚刚形成的阶段,在对情况的判断上,主要是两极对峙的冷战观念和国家 安全委员会68号文件提出的准备打大战的战略。因此,当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国断定"进攻是苏联发动、支持和怂恿的,非 武力不能加以制止"。杜鲁门总统担心"这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个回合。"(25)于是,美国一改过去放弃南朝鲜和台 湾的打算,迅速出兵南朝鲜和台湾海峡。而中国也由于局势的疾变,在四个月内完成了战略重点从东南沿海到朝鲜半岛的转换 。所以有论者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参战者是打了一场仓促上阵的遭遇战。"(26)

  经过三年的军事对抗,朝鲜半岛的战场南北拉锯折转,终于回到了它开始时的起点--三八线。它的实际结局是,两 大战略集团在东北亚地区本来模糊的地缘边界清晰地标定在三八线上。从战略上看,这场战争决定并影响了此后的美、中关系 ,使50年代初本来有缓和迹象的这一关系出现了持续30年的敌对状态。同时也使美国的决策者们强化了两大集团对峙的战 略观念。

  现在,模糊的冷战地缘边界只剩下台湾海峡了。

  把炮击金门置于两大战略集团对峙的战略背景中是有充分根据的。首先,在作战目的上,毛泽东一开始就提出"支援 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要有实际行动的支援",这是对金门炮战的国际背景的一种毫不含糊的解释。50年代中期开始, 中东成为两大冷战集团争夺的焦点。1956年苏伊士运河国有化以及英、法军事干涉的失败,标志着旧殖民主义者统治中东 的时代已基本结束,这也为美国入主中东敞开了大门,同时苏联的势力开始在中东向西方挑战,大批武器和军事人员出现在阿 拉伯领土上。对此,艾森豪威尔于1957年1月向美国国会提出了关于美国中东政策的特别咨文,这篇咨文强调了中东的地 理和资源对西欧和美国经济及战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回顾了战后美国在中东的作为,以及美国对今后中东局势发展的忧虑, 提出了"拯救"中东和改变美国中东政策的建议:认为目前中东局势"危急",要求国会准许他在认为必要的任何时刻在中东 使用美国武装部队,而不需要向美国宪法所规定的那样必需事先得到美国国会的批准,以保护中东国家免受苏联和其它暴力颠 覆的危险。(27)1957年5月,黎巴嫩发生了反对亲美的夏蒙政府以及反对美国的大规模群众示威,夏蒙政府向美国呼 吁干涉;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爆发了反对亲美的费萨尔国王的军事政变,费萨尔被推翻的消息传到贝鲁特,黎巴嫩 的反美活动趋向高潮。伊拉克新政府对外政策的重大变化就是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关系,7月16日,中国、苏联政府同时宣 布承认伊拉克新政府,伊也于第三天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东地区的这一形势显然带有强烈的东西方集团争夺的战略意 义,因此,根据艾森豪威尔的"新中东政策",美国立即毫不犹豫的派兵进入中东。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的方案已 在案头,毛泽东果断地捕捉战机,决定"今天开炮,时机选择得当。"

  实际上,金门炮战在军事上对美军的牵制作用是有限的,至九月初,美军在台湾海峡集结的60余艘舰艇、430余 架飞机中,只有"埃斯克斯"号航母及其辅助舰只是从地中海地区抽调的。(28)但是当黎巴嫩新政府成立后,美国失去了 继续干涉的借口,在没有达到既定目的的情况下,于10月8日宣布从黎巴嫩撤军,艾森豪威尔的"新中东政策"寿终正寝。 美国对中东军事干涉的失败,其内因缘于当地复杂微妙的局势变化,其外因也与苏联集团的牵制有关,从这个意义上,中国沿 海的军事斗争起到了政治上道义上的支持作用。在当时条件下,这种作用当然可以归于两大冷战集团对峙的背景之下。

  中东地区一直是苏、美两家争夺的重要地区,后来演变为以以色列为一方,以阿拉伯世界为另一方的反复的代理人战 争,其战略地缘边界随着这些战争而基本清晰。到1958年,两大冷战集团之间不很清晰的地缘边界只剩下台湾海峡了。

  从朝鲜战争开始,美国的远东战略发生了明确的变化。1950年6月27日,艾森豪威尔宣布出兵台湾海峡,阻止 大陆进攻台湾,到1954年12月4日《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签订,美台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基本形成。尽管国民党当局公 开地为这个条约的签订表示欢欣鼓舞,但私下里,美、台双方对于"条约"的解释存在明显的矛盾。

  "条约"第六条中规定:所谓共同防御的"领土""就'中华民国'而言,应指台湾与澎湖",这个规定也"将适用 于经共同协议所决定之其它领土。"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与台湾"外交部长"叶公超12月10日交换的照会中谈到"条约"的 适用范围时说,条约第六条规定的"领土","应指台湾与澎湖",显然排除了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而照会解释的"其它 领土"指国民党当局"现在与将来所控制之一切领土",在蒋介石的心目中,所谓"将来"应是指他"将来"要"光复"的" 大陆"。在国民党"代理外交部长"沈昌焕回答记者提问时,对"外岛是否在本条约适用范围内?"的问题只能含糊其词地说" 对于外岛之共同防御,系于其对于每一外岛之战略观点如何而定。"(29)实际上,此时台湾方面即有观点认为"协防条约 仅止于台澎地区,与外岛毫无瓜葛;金门马祖与美国扯上关连的条约,只有美国总统的'海峡授权案'。如果中共只取金马, 美国是否根据上述条约出兵干涉?以当时驻防台澎金马的美军实力和以往美国摇摆不定、态度飘忽的态度来看,出兵的可能性 极微。"(30)这也就是说,此时,有国民党军驻守的金门马祖成为一个模糊不清的战略真空--从冷战集团对峙的角度看 ,这也是两大集团之间最后一条暂时不很明确的地缘边界了。

  毛泽东动手了。作为一次战略试探,毛泽东欲以攻金之势来观察美方的应手和美、台之间的矛盾变化。深谙韬略的毛 泽东在开始便做的十分谨慎--从原定7月25日发起攻击,到7月27日的"看一看形势",再到8月20日的最后决策, 毛泽东一直在"走一步,看一步。"

  毛泽东在对美用兵上从来是十分谨慎的。近年来已有许多文献指出了在出兵朝鲜问题上毛的反复与慎重。还有一则信 息不应被遗忘:1955年2月7日,美军第七舰队出动包括4艘航空母舰的132艘舰艇,5000余架飞机,48000 名海空人员帮助国民党军撤出大陈。从我军的"高岛观通站用40倍望远镜看去,'中途岛'战机频繁起飞,'海伦那'号巡 洋舰甲板上,16英寸3联装主炮昂起崐炮身……"(31)这是中国人亲眼见到的不亚于28年后"海湾战争"的一次大规 模美军海空兵力集结,它应当而且必然给毛泽东留下深刻印象。(32)

  金门炮击开始以后,美国政府在连续发表恫吓性言论外,开始调遣海空兵力在海峡集结。9月3日,杜勒斯经艾森豪 威尔授权,声明"国会的联合决议授权总统使用美国的武装部队来确保和保护象金门马祖等有关阵地"。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宣 称,美国只承认3海里领海,"从来不承认关于12海里领海的任何要求。"。这天晚上,毛泽东决定"停止炮击三天,以观 各方动态。"9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关于领海的声明,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 经中国政府许可,不得进入中国领海及其上空。(33)自此,金门前线的斗争重点逐步由军事斗争转为政治斗争,所谓"军 事上打蒋不打美,政治上打美不打蒋",开始了以后"打打停停"的战役第二阶段。

  在毛泽东看来,一场战略上摸清底牌的"前哨战"应当有了结论。9月4日,毛泽东说:我们这次炮打金、马火力侦 察已达到目的(34),美、台在远东的防御边界不在台澎,而在金马!毛泽东开始"缓兵"了。而这时候,美、台方面还在 对大陆的战略目的猜测不休。艾森豪威尔及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分析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可能企图用封锁来断绝沿海岛屿的 粮食供应,也有可能对沿海岛屿,对台湾,或者既对沿海岛屿也对台湾发动两栖进攻。(35)

  就在毛泽东决定"打打停停"的当天,他以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名义撰写并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其中至少有一句 话应当被我们记住:"你们领导人与美国人订立军事协定,是片面的,我们不承认,应予废除。美国人总有一天肯定要抛弃你 们的。你们不信吗?历史巨人会出来作证明的。"历史真个是一座大开大阖的舞台!(未完待续)




舰船知识信箱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国际风云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和新浪网联合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