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浮动机场——航空母舰
http://jczs.sina.com.cn 2000年3月13日 许华

美国“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

美国海军正在改建的“兰格利”号航空母舰上进行飞机着舰实验
在海军强国的舰队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蔚为壮观的航空母舰;它也是世界军事发展史上最大的兵器。
航空母舰(AIRCRAFT CARRIER),是以舰载机为主要武器并作为其海上活动基地的大型水面战斗舰
艇。在战争中,航空母舰的主要任务是攻击敌方水面舰艇、潜艇和运输船舰,袭击敌方海岸防护设施和陆上战略目标,夺取作
战海域的制海权,支援登陆和反登陆作战等。作为海军舰艇家族中最年轻的成员,航空母舰降生后不久便崭露头角,迅速成为
海军舰队的中坚力量和海上实力的重要象征。
简短的诞生史
世界上最早的一艘航空母舰,诞生于1917年的英国。但要追溯航空母舰的初期历史,我们不能不提及人类早期的
军事航空活动。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幻想插上双翅,去遨游九重寰宇。18世纪30年代,热气球生空飞行试验终于在欧洲
获得最初的成功。在18世纪晚期的法国大革命期间,热气球曾被革命政府用来进行军事侦察。在19世纪70年代初的普法
战争中,被普鲁士军队重兵围困的巴黎城守军使用热气球向城外单程运送出23485磅的急件、164名人员和381只信
鸽。
1900年,德国人制造出第一艘硬壳动力飞艇;在后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队曾用这种飞艇袭击英国首都
伦敦,并向地中海南岸的非洲大陆运送军用物资。1903年12月17日,美国的莱特兄弟驾驶自制的世界第一艘动力飞机
,成功地完成了史诗般的飞行试验。此后,用于遂行侦察任务、轰炸地面目标、攻击空中敌方飞机等具有各种专门用途的军用
飞机相继问世,并开始在战争中一展身手。但此时人们认为,飞机作为一种陆战武器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程,并不认为飞
机可用于海战。
就在人们普遍认为飞机仅是陆战兵器的时候,一个独具慧眼的法国人克莱门特·艾德尔发表了一部名为《军事飞行》
的著作。在这部“具有惊人的远见卓识”的伟大著作中,艾德尔提出了在军舰上驾驶飞机的惊人问题。他具体谈到飞机在军舰
上的起降,甚至还大胆设想到这种新军舰需要一个宽敞平坦的起降甲板、机库,以及需要有高航速来配合飞机向军舰作同向降
落。
令人遗憾的是艾德尔的大胆设想和理论,在他的祖国却没有得到重视和采纳。然而,在飞机问世之初,仅仅是飞机的
空中侦察能力,就使年轻而富于想象力的美国海军首先看到了海军航空潜在的巨大前景。美国海军当局决心大胆地率先一闯海
军航空的处女地。
海军物资局局长助理华盛顿·欧文·钱伯斯上校被美国海军部任命为飞机在军舰上进行起飞试验的总指挥,但海军部
却没有能力向他提供试验所需的经费。钱伯斯上校白手起家,从民间募到一笔赞助费,并说服飞机设计工程师寇蒂斯和民间飞
行员伊利为海军进行冒险的飞行试验。
1910年11月14日,这个天空阴沉、细雨夹着雪花纷纷而下的日子,是航空母舰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天。在
美国弗吉尼亚州汉普顿水道上,由两艘驱逐舰护卫下的“伯明翰”号轻型巡洋舰缓缓驶入了切萨皮克湾并下锚。这次,“伯明
翰”号一改昔日的模样,舰艏安装了一个长达25.3米、宽7.2米的木质平台,平台上惹人注目地停放着一架曾在一年前
创造出250公里飞行纪录的“寇蒂斯”式双翼飞机。下午3时,阴风渐开,“伯明翰”号巡洋舰起锚作逆风航行,伊利驾机
滑向平台正前方。冲出平台的飞机直向波涛落下去,就在螺旋桨和起落轮已溅起水花的一瞬间,飞机竟奇迹般地抬起头,慢悠
悠地爬升到50米的高度,然后安全降落在几公里之外的威洛比斯皮特海滩──舰载机的起飞试验一举成功!
美国海军部决定趁热打铁,立即着手进行飞机着舰的试验。“宾夕法尼亚”号重巡洋舰在马雷海军造船厂进行改装,
一个长36米、宽9.6米的木质倾斜平台被安装在舰艉。1911年1月18日上午,伊利驾机从旧金山湾南部的坦福兰机
场爬上天空,飞向停泊在旧金山湾的“宾夕法尼亚”号巡洋舰。又是一次成功!在拦阻索的拦阻下,飞机安全降落在舰艉平台
上,竟然连一枚螺丝钉和一个支杆也没有松动。飞行英雄伊利在这两次短暂瞬间的一起一落,成功地为海军装备舰载机奠定了
基础;航空母舰的研制建造,由此拉开了序幕。而不幸的是在同年低,伊利在飞行事故中丧生,美国海军除了一封感谢信之外
,竟未对伊利支付任何报酬;隔了25年之后,美国国会才追授给伊利一枚飞行十字勋章。
在新开发的海军航空处女地上,海军列强们都不甘示弱,他们纷纷投入财力和人力。美国国会列出25000美元(
这在当时是一笔可观的款项)作为专项海军航空事业费,旨在进一步促成飞机参加海战。经过一年的训练,飞行员能驾机在海
上查明水中的潜艇,能从1000英尺高空进行照相,并能在中等风浪中把带有浮筒的水上飞机吊到军舰上;海军少将布雷德
利·菲克斯还获得了可用飞机携带并发射鱼雷的发明专利。1917年,英国海军在“暴怒”号重巡洋舰上铺设了起飞甲板和
降落甲板,将其改建成最早的一艘航空母舰;随后,英国海军建成由商船改建的“百眼巨人”号和由战列舰改建的“鹰”号航
空母舰,并专门建造出“贺密斯”号航空母舰。1921年,美国海军将舰队运煤船“木星”号进行大规模改建,从而拥有其
第一艘航空母舰“兰格利”号。次年,日本海军新建的“凤翔”号航空母舰编入了现役,这是世界上第一艘直接设计和建造的
航空母舰,可载26架飞机。
然而,在这一时期,各国海军仍然还信奉“大舰巨炮制胜”的战略思想,均将战列舰列为海军头号发展项目。第一次
世界大战结束后,为削减建造战列舰的浩大财政支出,美、英、日、法、意五大海军国家于1922年2月6日在美国首都华
盛顿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但这份著名的《华盛顿海军协定》对战列舰和巡洋舰的严格限制,却导致一些正在建造的
大型舰船被改建为航空母舰。到20世纪30年代,英、美、日、法等海军强国都各自拥有了第一批航空母舰。这批最早的航
空母舰多半由战列舰、重巡洋舰或商船改建而成,排水量12000至40000吨,航速15至35节,可配载30至90
架飞机不等,舰上还装备有20门左右的舰炮。母舰主甲板一般都装有防弹装甲;为防止航空燃油泄漏产生的爆炸气体,有些
母舰采用了隔离式燃油舱,并在燃油舱四周建有4个空舱室,以防燃油的泄漏。
然而,除了迅速崛起的日本之外,当时世界各海军大国仍恪守着传统的“大舰巨炮制胜”旧观念,仅仅是将航空母舰
上的海军航空兵力看作是海上作战的辅助力量。而屡屡在对外侵略战争中获胜的日本海军却勇于打破陈旧观念的束缚,情有独
钟并矢志不渝地致力于海军航空兵力的建设与发展,其航空母舰拥有数量在世界首屈一指,势将大展海上雄风。航空母舰崭露
头角的大好时机,不久就悄然降临到兰色的辽阔海洋上。
太平洋海空的大绞杀
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军队向波兰发动“闪电战”进攻,引发了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
1940年9月27日,德国和意大利两国与日本签订条约,组成了法西斯轴心国集团。为摆脱在中国战场深陷泥沼
的困境和掠夺东南亚地区的丰富战略资源,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决定趁欧洲战场激战之隙挥兵南下,向英、美、荷等同盟国的势
力范围进军。为了实现这一重大战略步骤,日本海军决心先发制人,消灭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以除心腹之患。
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主持制订了一份以航空母舰编队偷袭美军太平洋舰队主基地珍珠港的
作战计划。1941年11月26日,以第一航空舰队6艘航空母舰为主的海上机动部队驶出日本的单冠海湾,悄悄朝珍珠港
方向开进。12月7日凌晨,载有约400架飞机的这支航空母舰编队逼近珍珠港海域。奉山本五十六大将之命,由183架
飞机组成的第一攻击波在舰队上空集结完毕:49架为水平轰炸机编队;40架为鱼雷攻击机编队;51架为俯冲轰炸机编队
。在舰队上空作一周盘旋之后,日本海军的这支空中突击队一路呼啸着扑向集泊于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
随即发生了举世瞩目的珍珠港偷袭战,日本海军航空兵初战告捷,战果显赫。经过两次空中攻击波的空袭行动,美国
太平洋舰队集泊在珍珠港内的全部8艘战列舰、十余艘巡洋舰等舰船和300多架飞机全部损失殆尽;该舰队的3艘航空母舰
因出海执行任务未归而得以幸免。日本海军在其整个攻击行动中只损失29架飞机。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的成功结果表明,航
空母舰上的海军舰载航空兵力是一支威力强大的海上突击力量,它可以为己方海军舰队提供海上战区的空中优势,从而取得海
上战场的胜利。
1942年初,日军控制东南亚之后,决定继续南进,夺取西南太平洋诸岛以切断美军与澳大利亚的海上交通线。4
月底,日本海军由1艘轻型航空母舰和4艘重型巡洋舰等舰只组成的护航编队、由2艘航空母舰和2艘重型巡洋舰等舰只组成
的机动编队,相继启航驶往珊瑚海方向。美国海军情报部门截获并破译了日本海军的密电;太平洋舰队新任司令尼米兹海军上
将急忙调集舰队,准备迎战以雪珍珠港之耻。
5月6日,美海军舰载机在10分钟内击沉了日本海军“祥凤”号轻型航空母舰。8日上午,美、日两支势均力敌的
航空母舰作战编队驶向珊瑚海中央海域,双方各自拥有航空母舰2艘、舰载机120余架、护航舰只近10艘。在彼此相距至
200海里时,双方的侦察机都发现了对方。随后,美、日两支航空母舰作战编队的舰载机群先后起飞,扑向对方的舰队,展
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海空大拼杀。此次珊瑚海海战是世界海战史上航空母舰的首次对阵,这是一次超出目视距离、交战双方的
舰只互不照面的海战。从双方舰队甲板上起飞远程奔袭的舰载机群向对方舰只实施以猛烈的攻击。此战结果,美方被击沉航空
母舰、大型油轮、驱逐舰各1艘,损伤航空母舰1艘,损失舰载机66架;日方有1艘轻型航空母舰、1艘驱逐舰和3艘小舰
被击沉,1艘航空母舰受重创,损失舰载机77架。
从战术上看,日本海军在此战中占了较大便宜。但是,从战略角度而言,日本海军在此战之后的退却,则使美军保住
了与澳大利亚的海上交通线。珊瑚海大海战,是日本自发动侵略战争以来第一次受到挫折;太平洋战争也由此转入战略相持阶
段。曾担任过海军大臣的英国首相邱吉尔高度评价了这场由航空母舰扮演主要角色的珊瑚海海战,他说:“这次遭遇战所产生
的影响与其战术上的重要性不成比例,就战略上而言,这是美国与日本交战以来第一次可喜的胜利。象这样的海战,从前是没
有见过的,这是水面舰只没有互相开炮的第一次海战。”
就是这么一次水面舰只互不照面并互不开炮对射的海战,使航空母舰作为海军舰队的支柱,取代了战列舰极其“大舰
巨炮制胜”理论在海军中的统治地位。
在珊瑚海受挫之后,日军转而要夺取北太平洋的中途岛,将其海上防线推进到中太平洋,切断美军海上补给线以迫使
美军退守夏威夷及本土西海岸,从而保障日本本土和日军南进翼侧的安全。5月底,日军舰队由本土启航驶往中途岛方向。此
次,日本海军不惜血本,调集了包括8艘航空母舰在内的大中型作战舰只近200艘,分编为主力编队、第一机动编队、北方
编队、攻占中途岛编队、先遣编队等五大战术编队,由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亲率出征。美军情报部门再次成功截获并破译了日
军的密电。美军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尼米兹海军上将迅速调集3艘航空母舰和40多艘其它舰只,组成航空母舰作战编队群,预
先进至中途岛东北200海里海域展开,隐蔽待机击敌。
6月4日凌晨,日军第一机动编队进至中途岛西北240海里海域,派出第一波108架飞机攻击中途岛。美军航空
母舰编队群立即向日军舰队接近,在距敌150海里处,连续出动第1、第2波飞机200多架,趁着日本航空母舰接受其第
1波飞机返航归舰和第2波飞机由炸弹改挂鱼雷的一片忙乱之际,对日航空母舰编队实施猛烈的攻击,一举击沉日军的“赤城
”号、“加贺”号、“苍龙”号及“飞龙”号等4艘航空母舰,歼灭舰载机250架(美军“约克城”号航空母舰被击沉)。
从此,日本海军元气大伤,美国海军开始掌握太平洋战争的战略主动权。航空母舰再度扭转了整个战争的局势,又一次有力地
表明自己是现代海上战场的主宰。
从1943年开始,美、英等同盟国军队在太平洋分两路对日本军队发起战略反攻,尔后向菲律宾方向分进合击。1
944年初秋,美军太平洋舰队的主力集结于菲律宾境外,准备收复菲律宾。日军一方面加强菲律宾的陆路防御,同时调集其
海军残存的主要兵力,计有航空母舰4艘、战列舰9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33艘和飞机700余架,分编成北、中、南三
支分舰队要与美军决一死战。
10月中旬,美军太平洋战区的海军兵力云集于菲律宾东部海域,计有航空母舰12艘、护航航空母舰18艘、战列
舰12艘、巡洋舰20艘、驱逐舰104艘和舰载机1280架。23日至26日,爆发了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海空一体
大激战:美日莱特湾大海战。美日两国庞大的海军兵团在莱特湾一带的锡布延海、苏里高海峡、萨马岛和恩加尼奥角等相距数
百海里的几个海域进行多次激烈的海空大绞杀,产生了空前的战果:日本海军损失航空母舰4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10艘
、驱逐舰9艘,累计吨位高达30.6万吨;美国海军损失轻型航空母舰1艘、护航航空母舰2艘、驱逐舰2艘、护卫舰1艘
,累计吨位仅为3.7万吨。美国海军强大的航空母舰作战编队再次显示出巨大威力;日本海军从此一蹶不振。战争的终结,
指日可待。不久,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广阔无际的太平洋战场,遂以美军彻底胜利而告终。
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烽烟四起的太平洋战场,我们不难看出,日本海军是使用舰载航空兵奏响了辽阔大洋的战争序
曲;而以雄厚国力为后盾的美国海军,则同样是依靠其庞大航空母舰作战编队的强劲舰载航空兵扭转了极为不利的战局,继而
节节发起战略反攻,直至为对手敲响了最后的丧钟。
在大战中,浩无边际的太平洋的确成为航空母舰大显身手并一展雄风的大舞台。而在地球另一边的大西洋战场,盟军
的护航航空母舰则为事关战略大局的反潜作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空中优势,从而保证了大西洋海上战略运输线的畅通。此外,
在北非、地中海和两个大洋的所有大规模两栖登陆作战行动中,航空母舰上起飞的海军航空兵都为之提供了强有力的空中掩护
和支援。航空母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作用,促使各国海军先后屏弃了“大舰巨炮制胜”的传统观念,将这个曾经在一
个多世纪里久盛不衰的海军战略理论送进了海军的历史博物馆。
战后海洋的新主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在反法西斯战场上并肩浴血奋战的同盟国集团立即瓦解,分化成东、西两大对立的阵营,
并随即开始陷入长期的冷战对峙状态。
在此后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对峙时期,经济与技术实力雄厚的美国仍将航空母舰列为其海军建设的重点项目。194
9年,美国海军建造出75000吨的“美国”号航空母舰;六年之后又建成78000吨的“福莱斯特”号航空母舰。
而早在1950年,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福莱斯特·谢尔曼就建议“探讨建造一艘具有原子动力装置的大型航空母舰的
可能性”。两年后,美国海军完成了航空母舰核反应堆的选型研究。但不久谢尔曼将军逝世,美国核动力航空母舰的研制工作
失去了重要的支持而被迫缓行。1957年8月,苏联宣布发射成功一枚洲际导弹;为与苏联的这一军事优势相抗衡,美国军
方决定将核动力航空母舰列入1958年的建造计划。
1960年9月24日,世界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在美国新港纽斯造船公司建成下水;次年11月25
日,“企业”号航空母舰正式加入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服役。该舰满载排水量85350吨,其28万匹马力的核动力可使它
获得35节的最高航速,并可在20节巡航速度下具有40万海里的续航力。1968年6月,美国海军又开工建造更大的核
动力航空母舰“尼米兹”号;1975年5月3日,满载排水量达91400吨的“尼米兹”号加入美国海军现役;其一次装
填的核燃料可连续使用长达13年之久。
现在,美国海军的一个航空母舰战斗群,通常编配有4艘防空导弹巡洋舰、4艘反潜驱逐舰(或护卫舰)、若干艘攻
击型核动力潜艇及一批辅助船只,可形成400公里半径的多层防御区和近千公里的作战半径。而与其强大作战能力相对应的
是其高昂的费用,美国海军一个“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战斗群的全寿命期总费用竟高达惊人的380亿美元(1988
年美元值)。美国之所以在航空母舰方面不惜血本,就是为了能确保美国海军履行其全球战略使命。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苏联海军,却一度长期致力于核动力潜艇力量的建设与发展;但在“古巴导弹危机”和一
系列的对抗行动之后,苏联海军也不得不将航空母舰列为其海军的重点发展项目,竭力建设一支可与美国海军抗衡的远洋舰队
。于是,苏联第一艘航空母舰“莫斯科”号在1967年建成下水。目前,全世界共有9个国家拥有30艘航空母舰,这还不
包括训练航空母舰、直升机母舰和两栖攻击舰,它们分别成为各国海上力量的重要象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半个世纪里,在世界出现局部冲突或局部战争的地区,几乎都留下了超级大国航空母舰在
海上破浪的航迹。
1982年,英国与阿根廷因马尔维纳斯群岛(又名福克兰群岛)的归属问题而引发了一场战争。以“无敌”号和“
竞技神”号两艘航空母舰为骨干的英国海军特遣舰队跋涉万里重洋,驰赴马岛海域,迅速对阿军占据的马岛实施严密的封锁。
这是铁桶一般的环行立体封锁:天上有起自于航空母舰的战斗机群,海面上舰影重重,水下是悄然卧底的核动力潜艇。封锁区
内的阿军舰船和飞机无一不受到严密的监视,战火尚未燃起,阿军已陷入重重束缚之中。随后,英军的舰载航空兵力对阿军阵
地和机场等设施频频实施空袭,牢牢掌握住战区的海空控制权。历时仅仅74天,英国特遣舰队就在远离本土13000公里
之遥的敌国海岸打赢了这场著名的马岛战争,其首功当非航空母舰莫属。
1983年10月,美国海军奔赴加勒比海的岛国格林纳达,在舰载航空兵的火力掩护下,从两栖突击直升机母舰上
起飞的突击机群,载着海军陆战队的空降突袭分队扑向守军阵地,在数小时内结束了战争行动;并在数日内就实现了对该岛国
全境的军事占领。
1986年春,为报复利比亚的反美恐怖活动,美国海军第6舰队的航空母舰又在利比亚海域大显身手。3月23日
,第6舰队以3个航空母舰战斗群驶入距利比亚海岸180海里处,并出动舰载机飞越利比亚方面宣称的北纬32度30分“
死亡线”。在双方的冲突中,美军航空母舰的舰载机用空对舰导弹击沉利比亚海军的舰艇。4月14日午夜,美海军“珊瑚海
”号和“美国”号航空母舰的舰载机群,会同从英国绕道飞行3000海里而来的轰炸的轰炸机群,兵分两路以4个波次奔袭
利比亚的5个重要军事目标。自15日1时54分至2时12分,美军的整个攻击行动仅仅费时18分钟,而其中对主要目标
的攻击仅仅用了11分钟。美军机群投掷炸弹150多吨,不仅摧毁了5处军事目标,而且击毁利比亚飞机数十架和5座防空
雷达站,连利比亚首脑卡扎菲也险些丧命。如果没有航空母舰为骨干,美国海军显然不可能成功地达成教训卡扎菲的这次代号
为“草原烈火”的突袭行动。
在1991年初的海湾战争中,航空母舰再一次大显神威。在战争第一阶段的“沙漠风暴”作战行动中,美国海军在
红海和波斯湾共部署有6个航空母舰战斗群,不仅达成对伊拉克滴水不漏的海空封锁,而且出动多批次大数量的舰载机深入伊
拉克纵深地区,对伊军目标实施了大规模空袭。在整个行动中,美海军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舰载机约达23000架次;美军
刚刚装备部队而尚未实际使用过的最新型SLAM空对地导弹,就是由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舰载机群在空袭中首次实射的。在海
湾战争的整个作战过程中,美国海军共动用了8艘航空母舰约500架舰载机。这场战争再一次显示出以航空母舰为主干的美
国海军舰队的快速战略机动、全方位的立体作战能力。
半个多世纪以来军事斗争的实践充分表明,航空母舰是现代化强大海军的象征,有些权威人士甚至认为“没有航空母
舰的海军不能说是一个健全的海军”。的确,在现代和未来的军事斗争中,一支没有航空母舰的海军,是极难在辽阔的海上战
场立于不败之地的。
现役航空母舰家族目前,全世界共有10个国家拥有33艘航空母舰,分别构成各自海军舰队的主干(见表2—2)
。下面,逐一简单介绍这33艘现役航空母舰(同级舰仅侧重介绍其首制舰),另介绍若干艘直升机母舰。
美国海军
“尼米兹”号(USS Nimitz,编号CVN—68)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尼米兹”级的首制舰(同级舰共6艘)。1968年6月22日开工建造,1972年
5月13日下水,1975年5月3日服役。舰长为332.9米,宽40.8米,吃水11.3米;飞行甲板长338.8
米,宽76.8米。满载排水量91487吨;动力装置为2台通用电气(GA)A4W/A1G型冷却压水反应堆,4台蒸
汽轮机,4轴26万马力,最高航速33节;舰员(连同航空人员在内,下同)5984名(另有70名旗舰人员)。配载9
个中队共86架各型飞机;配备3座Mk八联装“北约海麻雀”对空导弹发射装置,三部Mk91-1导弹发射控制系统指挥
仪,3座6管20mm“火神密集阵”快炮系统,2座Mk32三联装324mm鱼雷发射管。1968年开工时单艘造价为
18.8亿美元;1990年造价为34美元。该舰服役后加入大西洋舰队;1987年调入太平洋舰队。由其同级第4艘“
罗斯福”号接替其在大西洋舰队的位置。
“尼米兹”级航空母舰第5艘“林肯”号是世界上第一艘排水量超过10万吨的军舰,其一次加装的核燃料可使该舰
环绕地球航行30至40圈,它隶属于太平洋舰队。“尼米兹”级航空母舰第7艘“约翰·C·斯坦尼斯”号(USS Jo
sh C Stennis,CVN—74)满载排水量达10200万吨,是世界上最大也最新的航空母舰,全舰编制60
00人。
“弗莱斯特”号(USS Forrestal,编号CVN—59)
这是美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计和建造的第一级航空母舰,也是为使新型喷气式飞机上舰而专门设计的。首制
舰“弗莱斯特”号于1952年7月开工建造,1954年12月下水,1955年10月加入大西洋舰队服役。该级舰长3
26.4米,宽39.6米,吃水11.3米;飞行甲板长319.1米,宽82.3米。满载排水量79250吨;动力装
置是4台蒸汽轮机,功率26万马力,最高航速33节;以20节航速巡航时可获8000海里续航力;舰员5180名(另
有旗舰人员70名)。五十年代平均单艘造价为2.23亿美元。
“弗莱斯特”级开创了一系列的美国航空母舰之最:首次正式采用蒸汽弹射器,大大缩短了舰载机起飞时的滑跑距离
。首次采用斜直两段式飞行甲板,位于左舷中后部的斜角甲板主要用于飞机降落,位于母舰中部前端的直通甲板主要用于飞机
起飞;斜直两段式甲板的优势在于能保证多架飞机同时起落而互不干扰,它被此后的美国航空母舰所统一采用。
“弗莱斯特”级航空母舰配备3座Mk15—20mm炮。共可搭载约90架各型飞机和直升机。值得一提的是,“
弗莱斯特”号在1967年7月发生了一起严重事故:一架舰载F—4“幽灵”式战斗机携挂的空对地火箭突然自动点火发射
,击中该舰甲板上一架A—4“天鹰”式攻击机的副油箱,使整个甲板后部陷入火海,造成134人死亡,64人重伤,63
架飞机被毁的惨重恶果。目前,该级舰仅有“独立”号仍在服役。
“小鹰”号(USS Kitty Hawk,编号CV—63)
“小鹰”号航空母舰原属“弗莱斯特”级(该级舰共建有4艘),但在主尺度和战术技术性能方面有一些改进。舰长
为318.8米,宽39.6米,吃水11.3米;飞行甲板长318.8米,宽76.8米。满载排水量81123吨;动
力装置采用4台蒸汽轮机,4轴28万马力,最高航速30节;以20节航速巡航时可获8000海里续航力;舰员5140
名(另有旗舰人员70名)。该级母舰可搭载9个飞行联队共86架各型飞机;配备3座八联装Mk29“北约海麻雀”对空
导弹发射装置,3座6管20mm“火神密集阵”快炮系统;平均单艘造价在2.5至2.8亿美元之间。该舰曾多次参加海
空作战。
“企业”号(USS Enterprise,编号CVN—65)
“企业”号(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1958年2月4日开工建造,1960年9月24日下水,196
1年11月25日正式服役于太平洋舰队。舰长342.3米,宽40.5米,吃水11.9米;飞行甲板长331.6米,
宽76.8米。满载排水量93970吨;动力装置采用8座A2W压水堆,4台蒸汽轮机,4轴28万马力,最高航速33
节;以20节航速巡航时可获40万海里续航力;舰员5695名(另有70名旗舰人员)。该舰可搭载各型飞机90架;配
备3座八联装Mk29“北约海麻雀”导弹发射装置,3座6管20mm“火神密集阵”快炮系统;当时单舰造价为4.5亿
美元。该舰刚刚服役时,就赴地中海执行为期长达半年的海上警戒任务,初露头角。1962年发生“古巴导弹危机事件”
,该舰参加了对古巴周围500海里海域的军事封锁行动。1964年,“企业”号首创总航程为3万多海里的64天无补给
环球航行,充分显示出核动力的巨大续航力优势。到1987年止,该舰累计航程达50万海里,相当于绕地球航行23圈。
在海军军官眼里,航空母舰舰长的职务代表着至高无尚的荣誉。美国国会为海军作出了极其严格的任职规定:唯有在
军舰上驾机起降过800至1200次、有4000至6000小时飞行记录并担任过飞行中队长或航空联队长职务的优秀指
挥官,才有资格获任航空母舰的正、副舰长。
俄罗斯海军
“戈尔什科夫”号(Admiral Gorshkov)
“戈尔什科夫”号是前苏联的第二代航空母舰,属于改进型基辅级,也是世界上第一型搭载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的航
空母舰。1978年12月开工建造,1984年4月17日下水,1987年1月服役。舰长274米,宽51米,吃水1
0米;飞行甲板长195米,宽20.7米。满载排水量40400吨;动力装置采用4台蒸汽轮机,4轴20万马力,最高
航速32节;以14节航速巡航时的续航力为19600海里;舰员1700名。该舰可搭载55架垂直/短距起降飞机;配
备6座双联SS—N—12“沙箱”对舰导弹发射装置(备弹24枚),4组六联装SA—N—9“长手套”对空导弹垂直发
射装置(备弹192枚),2座100mm炮,8座6管30mm密集阵快炮,2座10管反潜火箭发射装置。
“库兹涅佐夫”号(Admiral Kuznetsov)
这是前苏联第三代航空母舰,该舰舰名曾经过一系列更换,先后名为“黑海—COM—2”号、“克里姆林宫”号、
“第比利兹”号。该舰于1983年2月22日开工建造,1985年12月5日下水,1991年1月21日加入北方舰队
服役。舰长304.5米,水线宽37米,吃水10.5米;飞行甲板长304.5米,宽70米。满载排水量58500吨
;动力装置采用4台蒸汽轮机,4轴20万马力,最高航速31节;以28节航速巡航时的续航力为2700海里;舰员17
00名。该舰可搭载60架飞机和直升机;配备12组SS—N—19“毁灭”远程对舰导弹垂直发射装置,4座六联装SA
—N—9“长手套”对空导弹发射装置(备弹192枚),8座八联装CADS—N—1“卡什坦”导弹/火炮合一发射装置
,6座6管30mm密集阵快炮,2座10管反潜火箭发射装置。据外观照片判断,该舰舰艏滑撬飞行甲板中心线一带的甲板
下,平行配备的12组SS—N—19舰对舰导弹发射架的发射方向为前上倾45度,势必使导弹发射与舰载机的起降互相排
斥。
英国海军
“无敌”号(Invincible,编号R05)
这是世界上最先采用滑撬式起飞甲板的航空母舰。该级轻型航空母舰共3艘,首制舰“无敌”号于1973年7月2
0日开工建造,1977年5月3日下水,1980年7月11日服役。舰长209.1米,宽36米,吃水8米;飞行甲板
长167.8米,宽13.5米。满载排水量20600吨;动力装置采用4台燃气轮机,双轴97200马力,最高航速2
8节;以19节航速巡航时的续航力为7000海里;舰员1051名(另可载运600名陆战队员)。该舰可搭载9架战斗
机和12架直升机;配备1座双联装“海标枪”对空导弹发射装置(备弹36枚),3座6管20mm“火神密集阵”快炮系
统,3座7管30mm“守门员”近防炮等。该舰的造价便宜,只有美国“尼米兹”级造价的十分之一,所以英国共建造了3
艘该级舰。“无敌”号在服役后不久,参加了1982年的英、阿马岛战争。
“海洋”号(Ocean,编号L12)
“海洋”号直升机航空母舰基于“无敌”级舰型,在上层建筑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改进。1994年5月30日开工建
造,1995年10月11日下水,1998年3月服役。舰长203米,宽36.1米,吃水6.6米;飞行甲板长170
米,宽32.6米。满载排水量20500吨;动力装置采用2台16PC2.6V400柴油机,双轴23900马力,最
高航速18节;以15节航速巡航时的续航力为8000海里;舰员461名(另可载运480陆战队员)。该舰可搭载12
架“海王”、6架“山猫”直升机,可装运4辆车辆人员登陆艇(LCVP)、40辆战车和1个海军陆战队突击营的主要装
备;配备4座双联30mm“厄利孔”炮,3座“火神密集阵”快炮系统。该舰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登陆作战、后勤支援、为直
升机提供运载和攻击能力。
法国海军
“福煦”号(Foch,编号R99)
“福煦”号是法国“克莱蒙梭”级中型航空母舰的第二艘(“福煦”号于1997年退役)。1957年2月开工建
造,1960年7月28日下水,1963年7月15日服役。舰长265米,宽51.2米,吃水8.6米;飞行甲板长2
58米,宽46米。满载排水量32780吨;动力装置采用2台GEC Alsthom蒸汽轮机,双轴12.6万马力,
最高航速32节;以18节航速巡航时的续航力为7500海里;舰员1689名。该舰可搭载39架飞机和直升机;配备2
座八联装“响尾蛇”对空导弹发射装置,2座六联装“西北风”对空导弹发射装置,4座DCN1953型100mm自动炮
。在“克莱蒙梭”号服役时,“福煦”号上搭载的飞机侧重承担两栖作战支援任务(前者侧重承担攻击作战任务)。
“夏尔·戴高乐”号(Charles De Gaulle,编号R91)
“夏尔·戴高乐”号是法国海军建造完毕,并即将服役的一艘新型核动力航空母舰。1989年4月14日开工建造
,1994年5月7日下水,计划于199年底服役。舰长238米,宽31.5米,吃水8.5米;飞行甲板长261.5
米,宽64.4米。满载排水量39680吨;动力装置采用2座K15型压水堆,2台蒸汽轮机,双轴8.3万马力,最高
航速27节;舰员1700名(另有旗舰人员50名)。该舰可搭载35至40架飞机;可运载800名陆战队员,配备4座
八联装EUROSAAM对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2座六联装PDMS对空导弹发射装置,8座“盖特”20mm火炮。在该
舰服役后,法国将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核动力航空母舰的国家。
“贞德”号(Jeanne D Arc,编号R97)
“贞德”号是法国第一艘专门为装载直升机而设计建造的轻型直升机母舰。用一个女人的名字来命名战舰,似乎反映
出法国人的浪漫禀性。该舰于1960年7月7日开工建造,1961年9月30日下水,1964年7月16日服役。舰长
182米,宽24米,吃水7.3米;飞行甲板长62米,宽21米。满载排水量13270吨;动力装置采用4台锅炉和2
台蒸汽轮机,双轴4万马力,最高航速26.5节;以15节航速巡航时的续航力为6000海里;舰员656名(另有14
0名实习军官)。该舰用途广泛:平时充当训练舰,搭载军官实习生;战时可搭载700名陆战队员,出动直升机进行登陆,
实施反潜作战,并对水面舰只的舰载直升机进行修理。该舰可搭载12架直升机(机型有“云雀”、“海豚”、“超美洲豹”
、“山猫”)等;配备2座三联装“飞鱼”对舰导弹发射筒,4座DCN1964型100mm自动炮,4挺12.7mm机
枪。
西班牙海军
“亚斯多里亚斯亲王”号(Principe De Asyurias,编号R11)
该舰是西班牙海军唯一的一艘航空母舰,系根据美国制海舰的设计改进而成。1979年10月8日开工建造,19
82年5月22日下水,1988年5月30日服役。舰长195.9米,宽24.3米,吃水9.4米;飞行甲板长175
.3米,宽29米。满载排水量17188吨;动力装置采用2台燃气轮机,单轴(可调距桨)4.64万马力,最高航速2
6节;以20节航速巡航时的续航力为6500海里;舰员763名。可搭载6至12架垂直/短距起降飞机、10至16架
直升机;配备4座“梅罗卡”12管20mm近防炮,2座“莱茵麦托”37mm礼炮。该舰的造价估计为2.75美元;美
国曾为该舰提供1.5亿美元的建造贷款。
意大利海军
“加里波第”号(Giuseppe Garibaldi,编号C511)
“加里波第”号是世界上第一艘轻型航空母舰,系世界上吨位最小的航空母舰。1981年3月26日开工建造,1
983年6月4日下水,1985年9月30日服役。舰长180米,宽33.4米,吃水6.7米;飞行甲板长173.8
米,宽30.4米。满载排水量13850吨;动力装置采用4台“菲亚特”LM2500燃气轮机,双轴8.1万马力,最
高航速30节;以20节航速巡航时的续航力为7000海里;舰员780名。该舰采用直通式飞行甲板,只能搭载直升机和
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可搭载16架AV—8B“鹞”式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或18架SH—3D“海王”直升机;配备4
具“奥托马特”对舰导弹发射筒,2座八联装“信天翁”对空导弹发射装置(配备“蝮蛇”导弹48枚),3座“布雷达”M
B双联40mm高平两用炮,2座B—515三联324mm反潜鱼雷发射管。该舰排水量虽小,但因采用了高效燃气轮机,
具有极佳的机动性能,从静止状态到全功率状态只需短短的三分钟时间。该舰的主要任务是在地中海执行警戒巡逻,扼守和保
卫直布罗陀海峡通道等。目前,意大利海军已计划建造另一艘类似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的两万吨级的航空母舰,已
将其定名为“马志尼”号。
印度
“维拉特”号(Viraat,编号R22)
“维拉特”号是印度于1986年从英国购买的原名为“竞技神”号的航空母舰;该舰曾参加了1982年的英、阿
马岛战争。1944年6月21日开工建造,1953年2月16日下水,1959年11月18日服役。该舰在英国海军服
役期间,做过多次改装:70年代初被改建成两栖突击航空母舰;70年代中期在保持原有两栖支援能力的情况下,改装成反
潜航空母舰;80年代初在舰前部为垂直/短距起降飞机改装了升角为7.5度的跃飞甲板。印度于1986年以5000万
英镑购得改建后,又花费1500万英镑对其进行了改装,将前部跃飞甲板的升角增到12度,并使舰龄延长10年。该舰于
1987年5月20日正式加入印度海军服役。舰长226.9米,飞行甲板宽48.8米,吃水8.7米。满载排水量28
700吨;动力装置采用2台蒸汽轮机,双轴7.6万马力,最高航速28节;最大续航力为5000海里;舰员1350名
。可搭载12架“海鹞”战斗机、7架“海王”和卡—27“蜗牛”直升机;配备2座四联装“海猫”近程对空导弹发射装置
,2座“厄利孔”20mm炮。
“维克兰特”号(Vikrant,编号R11)
该舰原是英国“尊严”级航空母舰,始建于1943年10月14日,1945年9月下水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结束
,只得停工。1957年,印度买下该舰,由英国继续进行未完成的舾装工程;1961年3月,该舰正式加入印度海军服役
。舰长213.4米,宽39米,吃水7.3米;飞行甲板长210米,宽34米。满载排水量19500吨;动力装置采用
2台蒸汽轮机,双轴4万马力,最高航速24.5节;以23节航速巡航时的续航力为6200海里;舰员1075名(战时
1345名)。搭载22架“海鹞”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9架“海王”反潜/反舰直升机、1架“猎豹”救援直升机;配
备7座“博福斯”40mm炮。该舰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对封锁东巴基斯坦海空、掌握制海权、支援陆上作战
等均有上佳表现;近三十年来进行了多次改装。
巴西
“米纳斯吉拉斯”号(Minas Gerais,编号A11)
“米纳斯吉拉斯”号原是英国海军“巨人”级航空母舰的“复仇”号。1942年11月16日开工建造,1944
年2月23日下水,1945年1月15日服役;巴西海军于1956年12月购入该舰,1960年12月6日在巴西海军
服役。舰长211.8米,宽24.4米,吃水7.5米;飞行甲板长210.3米,宽36.4米。满载排水量19890
吨;动力装置采用2台蒸汽轮机,双轴4万马力,最高航速24节;以23节航速巡航时的续航力为6200海里;舰员13
00名。可搭载20架飞机;配备2座双联装“西北风”对空导弹发射装置,2座四联“博福斯”40mm炮,1座双联装“
博福斯”40mm炮,2座47mm礼炮。该舰于1991年7月至1993年10月进行了改装,现主要承担反潜作战任务
。
阿根廷海军
“五月二十五日”号(Veinicinco De Mayo,编号V2)
该舰与巴西海军的“米纳斯吉拉斯”号同属英国“巨人”级,原名为“尊严”号。1942年12月3日开工建造,
1943年12月30日下水,1945年1月17日服役。该舰先于1948明年5月被荷兰海军购入;1968年10月
被转售给阿根廷海军。舰长211.3米,宽24.4米,吃水7.6米;飞行甲板长212.6米,宽40.6米。满载排
水量为19896吨;动力装置采用2台蒸汽轮机,双轴4万马力,最高航速24节;以23节航速巡航时的续航力为620
0海里;舰员1500名。可搭载“超级军旗”等飞机18架和反潜直升机4架;配备9座“博福斯”40mm炮。
1982年4月,阿根廷出动以“五月二十五日”号航空母舰为核心的特混舰队,攻占了由英国军队驻守的马尔维纳
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随即引发了英、阿两国之间的一场战争;英国海军强大的特遣舰队立即长途奔赴马岛海域。5
月2日,英国海军“征服者”号核动力潜艇用2枚鱼雷击沉了阿根廷海军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此后,缺乏必要保
护条件的“五月二十五日”号航空母舰就一直龟缩在阿根廷本土的港口内,被迫成为“笼中困兽” 。
泰国海军
“差克里·纳吕贝特”号(Chakri Narueket,编号911)
泰国是亚洲第二个拥有现役航空母舰的国家;“差克里·纳吕贝特”号是泰国于1992年向西班牙订购,它在外形
和结构上,与西班牙海军的“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十分相近,但排水量要小三分之一。1994年7月12日开工建造,1
996年1月20日下水,同年10月开始海上试航,1997年3月服役;其主要使命是在近海搜索和监视,以及空中支援
海上作战。舰长182.6米,宽30.5米,吃水6.2米;飞行甲板长174.6米,宽27.5米。满载排水量为11
485吨;动力装置采用柴—燃联合动力装置,即2台LM2500燃气轮机和2台MTU16V1163TB83柴油机,
双轴(可调距桨)11780马力,最高航速26节(柴油机推进时航速16节);以12节航速巡航时的续航力为1000
0海里;舰员601名(另有皇室人员4名)。搭载12架AV—8S“斗牛士”战斗机和14架“海王”直升机(也可搭载
“支奴干”直升机);配备1座八联装“海麻雀”对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4座“火神密集阵”近防炮,2座30mm炮。“
差克里·纳吕贝特”号的服役,使泰国成为亚洲第二个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这是亚洲地区的一个新动向。
******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半个世纪里,海军武器装备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一代海上霸主战列舰的悄然隐退,
导弹核武器和战略核潜艇已稳居海军武库的大雅之堂;但航空母舰却依然是各大国海军的核心兵力和基干装备。在人类步入二
十一世纪门槛之际,我们不难预见航空母舰在当今时期内仍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现在,各国海军发展航空母舰的思路已显现有三:以美国为代表的中型航母之路;以法国和俄罗斯为代表的中型航母
之路;以英国为代表的轻型航母之路。居今展望未来的世纪,大型核动力多用途航空母舰仍将是海军大国的重点发展目标;而
轻型常规动力航空母舰则可能得到区域防御型海军的青睐。随着新的海洋世纪的来临,航空母舰将在兰色的国际舞台上继续扮
演重要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