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将军寄语 中国军事 军事图片 武器纵横 国际风云 周边军情 战略视角 各国军力
   




沙漠之狐——隆美尔

http://jczs.sina.com.cn 2000年3月10日  许华


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

  “作战中指挥官最重要的是要有时间观念,而制胜的第一要素则是速度。”——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

  在半个多世纪前的德国,出现了一位非同寻常的著名将领。他既非贵族职业军官家庭出身,又未在高等军事院校里接 受过正规参谋教育;但他却以在战场上风驰电掣般的行动而在德国军事史上留下盛名。他就是拥有“沙漠之狐”绰号的德国陆 军元帅艾尔文·隆美尔。

  青云直上的青年军官

  1891年11月15日,隆美尔诞生于德国符腾堡州斯瓦比亚地区的海登海姆;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中学的校长。 在这个非职业军人的平民人家,丝毫也看不出导致他日后显赫的军事生涯的迹象。

  隆美尔幼年时体弱多病,直到10岁才参加体育锻炼。1010年7月19日,18岁的隆美尔开始他的军旅生涯, 加入了第124符腾堡步兵团;此时,他的学历只是中学六年级。次年3月,隆美尔进入但泽皇家军官候补生学校。就此点来 说,隆美尔是幸运的,因为当时德国军校很少招收非贵族血统的平民子弟。同年11月毕业时,校长给隆美尔的评语是:“性 格坚强、有极大的意志力和高昂的热情。守纪律,时间观念强,自觉、友善、智力过人,和高度的责任感。”

  1912年1月,隆美尔被授予中尉军衔,回第124团任职,开始其毕业后的职业军官生涯。这时,一位名叫露西 ·玛丽亚的姑娘吸引了隆美尔;两人开始热恋,而后成婚。终其一生,隆美尔在分离时几乎每天都给她写信;甚至不顾战局的 情况,远离战场回家给夫人过生日,这是诺曼底战役时的后话。

  1914年,隆美尔中尉随乌尔姆第49野战炮团的一个炮兵连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比利时,隆美尔首次参加 战斗就获得胜利,他以先发制人的凶狠打法为自己赢得一枚“二级铁十字勋章”。1915年初,隆美尔在另一次战斗中获得 一枚“铁十字勋章”,这对一名年轻中尉是莫大的荣誉。同年9月,隆美尔晋升为上尉,出任符腾堡山地炮兵营第2连连长, 先后转战罗马尼亚、法国、意大利。由于作战有功,德皇威廉二世于1917年12月亲自授予隆美尔渴望已久的“功勋奖章 ”(这是一枚兰色的十字形勋章,是当时德军的最高荣誉,极少颁发给低级军官),隆美尔此后总是将这枚勋章挂在自己的脖 子上。

  1920年10月,隆美尔调到驻守斯图加特的第13步兵团任连长,一待就是九年。1929年10月,隆美尔被 调往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担任战术教官,极受学生们的欢迎。校长对他的评论是:“他是一名一流的步兵和战术教官。”193 3年10月,隆美尔晋升为陆军中校,被任命为德国中部哈兹山区第17步兵团第3营营长;德国“闪击战”理论的奠基人古 德里安于早年曾在该团任职。次年1月30日,希特勒登上德国总理的宝座。

  1935年,隆美尔被调往波茨坦担任陆军学院的教官,他对这项任职兴奋不已。在繁忙的授课期间,隆美尔中校以 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实战经验为依据,出版了著作《步兵攻击》;书中洋溢着德国军事理论所追崇的进攻精神,并强调了 发扬火力与实施欺骗、恫吓的重要性。此书一经问世就风靡德国;隆美尔名利双收,成为德国青年军人崇拜的人物。到194 4年10月,该书至少18次再版;美军于1943年将其译成英文出版,著名的巴顿将军多次研读,并能背诵出许多重要章 节和段落。与此同时,古德里安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前进!坦克》,引起轰动。

  1936年9月,隆美尔被任命为希特勒的警卫营营长,晋升为陆军上校。希特勒出身低微,他对德国陆军的贵族化 倾向十分不满,因此属于“非主流”的隆美尔大受重用。1938年2月,德国撤消国防部,新设德国军最高统帅部(OKW ),希特勒成为最高统帅。在同年秋天的慕尼黑会议后,隆美尔上校出任元首大本营临时司令官,陪同希特勒四处巡视。19 39年8月下旬,隆美尔晋升为陆军少将。几天后,德国军队大举入侵波兰。隆美尔护送希特勒赴波兰首都华沙检阅德国侵波 部队。由于亲随护驾,隆美尔同希特勒建立了密切的私人关系,给元首留下了精明强悍和恪尽职守的印象,为日后的晋升搭好 了阶梯。

  隆美尔少将在波兰时向希特勒提出请求,希望去指挥一个装甲师;1940年2月,希特勒力排众议,任命隆美尔少 将——著名的步兵学教官,从未任职于装甲部队——担任新组建的第7装甲师师长。雄心勃勃的新师长一上任,很快就熟悉了 这支部队,成为坦克作战的专家,并致力于督促官兵的战技与军纪。同年5月中旬,第7装甲师攻入比利时,然后横穿法国北 部沿海地区,直抵诺曼底半岛尖端的瑟堡。隆美尔在行动中总是冲在最前面,几次死里逃生;第7装甲师以其快速的进攻和远 距离的挺进而获得“魔鬼师”的雅号。5月,隆美尔在战场上被授予“骑士十字勋章”,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师长。到6月1 9日止,“魔鬼师”以阵亡682人,伤1646人,失踪296人和损失42辆坦克的代价,换得俘敌97648人,缴获 大炮291门、坦克和装甲输送车458辆、其它车辆3500辆的战果。

  初露头角的沙漠之狐

  1941年初,隆美尔晋升为陆军中将。2月中旬,隆美尔奉派赴北非指挥“非洲军”(这个军由一个装甲师与一个 轻型装甲师组成,以后虽然非洲军升格为兵团乃至集团军,但其实力比起欧洲战场上的同级单位还是小得多),协助意大利部 队对抗英军入侵利比亚。此时,希特勒已在策划对苏联的进攻,北非又是意大利人的地盘,因此希特勒并不希望隆美尔在北非 战区大动干戈。

  但北非毕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战区,原则上隆美尔要接受意大利的非洲战区总司令的指挥,但他根本就没把意大利人 放在自己的眼里,而是直接听命于柏林。由于希特勒全力倾注于苏联方面的情况,不太在意北非这个“次要”的战场,所以隆 美尔幸运地得到了比其他德国将领更多的行动自由,得以在大沙漠里搅动昏天黑地的风暴。

  1941年3月底,隆美尔指挥部队攻占利比亚北部重要港口卜雷加;两天后,隆美尔又乘胜攻占了利比亚北部重镇 阿杰达比亚。英军连续的后撤,使隆美尔的进攻念头有增无减,他不顾来自柏林和意大利方面停止大规模进攻的指令,继续大 举挥兵东进。4月8日,德军攻占利比亚北部城市迈基利。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里,隆美尔以其猛烈的攻势,扭转了北非不利 的战局。但是,造成隆美尔连战连胜的一个原因连他本人至死也没有料想到:隆美尔同柏林的往来电报均被英国人破译,英国 人自以为掌握了德军的动向,但隆美尔却屡屡不遵行原定的计划,而是斗胆超出计划之外行事,于是打得英军措手不及。例如 柏林命令隆美尔固守班加西,但他却大举进攻别处。隆美尔胆大妄为的行动不仅愚弄了敌人,而且无意间愚弄了现代军事科技 ,更为他自己创造出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胜利条件。但是,胜利也冲昏了他的头脑,他又将目光指向了利比亚北部港城托卜 鲁克;而驻守此城的英军司令官则命令官兵们不得放弃,也不许撤退。因为一旦丢掉托卜鲁克,英军就难以抵挡德军进军埃及 ,其后果不堪设想。

  4月12日,隆美尔命令德军进攻,遭到守军的顽强抵抗,战斗没有进展。英军获得增援,隆美尔也请求柏林增兵。 一反对进攻的德国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认为隆美尔的所作所为和他的任务毫不相干,北非战区的过火行动将严重干扰即将实施 的入侵苏联的“巴巴罗沙计划”;哈尔德认为隆美尔简直是一个没有丝毫战略头脑的武夫。因此,哈尔德特地派自己的副手保 卢斯中将(此人就是后来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被围投降的德军司令官)飞赴北非去制止隆美尔。由于隆美尔的竭力说服,陆军 总部勉强同意了他的进攻计划。但在进攻中,德意军队损失惨重,进展甚微。英国海、空军在地中海以绝对的优势切断了德意 军队的海上补给线;隆美尔的部队越向前推进,其后勤补给就越困难,他的兵锋不得不停滞在托卜鲁克要塞面前。隆美尔此次 进攻之失败,主要就在于他热衷于长途奔袭而又对沙漠地区作战极度倚重于后勤补给线的特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941年5、6月间,英军对改取守势的隆美尔发动了两次大规模进攻;隆美尔展现了他在攻击专长之外的防御才 华,在机动作战中顿挫了英军的锋芒。从此,两军在沙漠地区展开了一场拉锯战。希特勒认为在打败苏联之前无法向北非增兵 ;而英国首相丘吉尔却将北非看得几乎同英国本土一样重要,不断向这里增派援兵。隆美尔面临的局势不容乐观。5月15日 ,英军发动了代号为“短促行动”的进攻,被隆美尔的部队击退。

  丘吉尔一心想在北非取得一场决定全局的胜利,消灭隆美尔的部队。于是,英军在6月15日凌晨发动了代号为“战 斧”的大规模进攻;时值德军闪击苏联前一个星期,北非顿时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交战首日,双方互有胜负,轴心国军队 守住了哈勒法亚隘口。次日,隆美尔发起反击,两军撕杀于沙漠灼热的高温尘雾之中。一天后,英军以惨重的损失收场。隆美 尔采用了有效的机动防御战术,灵活地将战防炮(及反坦克炮)和坦克结合使用,以及他对战局的正确判断和近乎冒险的大胆 反击行动。此两次防御作战的胜利,使隆美尔的声誉再次崛起,成为德国人民心中的英雄。1941年6月22日,德军大举 入侵苏联。希特勒任命隆美尔出任新编成的非洲装甲兵团司令,并晋升他为陆军二级装甲兵上将。

  在当时的德国军队里,年仅49岁的隆美尔就成为上将,这大大激怒了德国三军中与他资历相当的高级军官们。而正 在兴头上的隆美尔似乎对此熟视无睹,他满心欢喜地给夫人写信说:“这么年轻我就被提拔到了如此高的地位,这太令人高兴 了·。然而,如果可能的话,我将在自己的肩章上再添上更多的星。”

  沙漠战场的猛虎

  1941年8月15日,希特勒组建非洲装甲兵团;隆美尔出任司令官,指挥兵团下辖的2个装甲师和1个轻型装甲 师。但由于英军掌握了地中海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因此北非战区德意部队的补给问题仍未得到解决。1941年11月18日 至1942年1月中旬,由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8集团军以7个师900辆坦克的兵力向隆美尔的3个德国师和7个意大利 师的450辆坦克发起代号为“十字军”的进攻,交战双方在利比亚边境、托卜鲁克等地展开了激烈在撕杀。起初,隆美尔正 在制订进攻托卜鲁克的计划,他不相信下属关于英军发动进攻的预测报告。11月18日,英军的进攻将围困托卜鲁克英军要 塞的德军部队反包围起来;隆美尔亲自在前敌阵地指挥作战。由于精确的战术运用和接二连三的幸运,隆美尔的部队很快就稳 住了阵脚。11月23日恰逢星期日,是德国人对阵亡者的传统纪念日——“死者星期日”,这天双方进行了一场惨烈的坦克 战,德军歼灭了英军第7装甲师残部以及第1南非师的大部。

  隆美尔指挥的非洲装甲兵团的兵力情况如下:第21装甲师下辖有第5坦克团,第104装甲输送车团,第3侦察营 ,第104自行火炮团,第200摩托化步兵营;第15装甲师下辖有第8坦克团,第115装甲输送车团,第33侦察营, 第33自行火炮团,第33摩托化步兵营;第90轻型装甲师下辖有第36步兵团,第155步兵团,第200步兵团,第5 80侦察营,第900摩托化步兵营。

  而英国蒙哥马利将军指挥的第8集团军,主要兵力情况是:第30军下辖有第7装甲师,南非第1步兵师,第22近 卫旅;第13军下辖有新西兰第2步兵师,印度第4步兵师,第1步兵坦克旅;托卜鲁克守军有第7步兵师,波兰第1步兵旅 ,第32步兵坦克旅;后备部队有南非第2步兵师,印度第29步兵旅。

  11月24日上午,隆美尔指挥部队以急速奔向利比亚埃及边境地区,实施大规模反击。此时发生了一段插曲:隆美 尔上将和参谋长高斯将军亲自驾车深入埃及境内去察看敌情,天黑后却无法找到返回利比亚的铁丝网缺口,只得熄火停车睡觉 ;而英军的卡车则不时从他们身边驶过。隆美尔的座车是一辆缴获的英军军车(在北非战场上这种情形并不罕见),他们才未 被英军认出而当俘虏。直到天亮之后他们才找到返回之路。这场黑色喜剧也充分显现出隆美尔的大胆。由于补给无力,隆美尔 被迫于12月上旬忍痛放弃了对托卜鲁克长达242天的包围,转而全线撤退。最后,隆美尔在进入北非近一周年时,又退回 到他的出发地阿盖拉一带。

  1942年初,德国海、空军在地中海加强出击行动,使隆美尔获得比较充足的物资;而英军的补给能力却受到削弱 。1月21日,希特勒发来两份电令:一是将隆美尔的非洲装甲兵团升格为非洲装甲集团军;二是授予他一把佩剑和一枚加缀 有橡树叶的“骑士十字勋章”。隆美尔立即又发布了进攻的命令;英军第1装甲师在第一次交锋中就损失了半数的坦克。隆美 尔得意地说:“我们的对手像是被塔兰图拉毒蜘蛛蛰了似地一败涂地。”但意大利高层却坚决反对隆美尔的擅自进攻行动。2 9日,隆美尔的部队攻占班加西,缴获了包括1300辆卡车在内的大批战利品。

  而在同一天深夜,德国广播电台中断正常节目,播出了隆美尔在北非的最新胜利;希特勒发表了广播演讲,并晋升隆 美尔为一级上将。隆美尔的大幅照片被刊登在德国报刊的显著位置,他的胜利再次引发德国上下的狂热情绪。隆美尔在自己的 日记中写道:“为元首、为民族贡献我的微薄之力,使我感到十分荣幸。”

  经过包括飞返德国面见元首希特勒在内的多方努力,隆美尔终于又被获准对托卜鲁克实施新的进攻。1942年5月 26日,隆美尔下达了攻击的命令。进攻行动立即演化成一场激烈的鏖战,从而使北非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自6月1日 起,隆美尔一改猛冲猛打的常态,改以稳扎稳打的战术,决心一个一个攻克英军的阵地。到6月17日,隆美尔的部队经过层 层推进,牢牢地箍住了英军的防地。20日凌晨,德军发起强大攻势:首先是上百架德军俯冲轰炸机的攻击,继之以,猛烈的 炮火轰击,随后是坦克的进攻。经过一整天的激战,英军残部三万多人投降;德军终于攻占了托卜鲁克,隆美尔兴奋得彻夜难 眠。

  托卜鲁克的失陷在埃及和英国本土产生了巨大影响,英军沿海岸公路拼命溃逃向埃及。丘吉尔在《回忆录》中称:“ 这是我在战争中遭受的最沉重的打击。不仅军事上令人难以接受,而且严重损害了英军的声誉。”隆美尔的胜利,再次在德国 刮起一场旋风,广播电台又播放了胜利乐曲。6月22日,德国一座新落成的大桥以隆美尔的名字命名。当天深夜,在距柏林 2800公里的北非沙漠里,睡在指挥车上的隆美尔被参谋们的欢呼声吵醒,他听到了播音员的声音:“元首宣布:于次日起 晋升非洲装甲集团军司令官隆美尔上将为陆军元帅。”这使隆美尔成为德国陆军在大战中被册封的第13位元帅,也是最年轻 的一位元帅。隆美尔在写给妻子的信中承认:“对我来说,当上元帅真像做梦一样。”

  自1941年1月底以来,隆美尔两度先发制人进攻,并取得了胜利。他的胜利在于他敢于大胆冒险,在战斗中亲临 前线掌握战场动态,随情况之变化及时调整兵力部署,充分发挥了机动作战的特长。而保守的英军将领们却未能发挥出摩托化 和装甲化部队的特长,所以尽管拥有数量上的优势,但却在沙漠战中接连失败。对于此种情形,隆美尔做了颇有见地的剖析: “当一个国家的军官团发展到一定程度并形成悠久的传统之后,就容易流于不肯再接受新的思想和发明。有许多军人的头脑已 经僵化了,缺乏对现实的应变能力。从军事伦理学方面看,一个光荣的传统不管如何重要,但对军事指挥来说却是一个极大的 包袱。所以现代指挥官一定要了解新的军事技术,根据现实现地的条件,及时改变其战略战术。”

  阿拉曼的下坡路

  按照柏林和罗马方面的原定计划,在北非的德意军队要等到拿下马尔他岛这一地中海中的补给中转站之后,向埃及方 向发动攻进攻。但隆美尔竭尽全力说服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急不可待地于1942年6月22日就挥兵越过埃及边境。25 日,德军进至埃及北部港城马特鲁一带,英军在此设置了防御阵地。经过三天激战,德军击溃了英军,并乘胜追击至阿拉曼以 西20公里处;此时,隆美尔的部队因连日急进而几乎达到其能量的极点,可以说是强弩之末了。但这位新晋升的元帅却醉心 于一鼓作气挥兵开罗城,把英国人赶出北非。事实上这时和他一样乐观的大有人在;墨索里尼甚至已经预备了一匹大白马,准 备骑着它宛如古罗马英雄般地进入开罗。而英军在开罗的机构已经在焚烧档案文件了。

  英军在阿拉曼设置了一道无法迂回的防线。丘吉尔要求第8集团军司令官奥金莱克(后被蒙哥马利接替)“不惜一切 代价阻止隆美尔”。英国皇家空军频频出动飞机对隆美尔的部队实施狂轰滥炸;英军后备部队则源源不断地开赴阿拉曼防线。 虽然部队损失惨重且疲惫不堪,但隆美尔仍决心继续进攻,不给英军以喘息之机;而隆美尔眼下的关键是要打破英国的阿拉曼 防线。7月1日,德意部队向阿拉曼防线发起进攻,遭到守军的顽强抵抗。两天后,隆美尔的部队不仅没能突破英军的阿拉曼 防线,而且败下阵来。英军兵力得到不断的补充,德意部队的每个师仅剩下1200至1500人,得不到补给。隆美尔终于 明白继续进攻是徒劳的。7月4日,他致信妻子说:“可惜形势的发展不能如愿。英军抵抗太强,而我们的力量已经消耗殆尽 ,我相当累,疲乏极了。”

  隆美尔的兵锋终于被顿挫在阿拉曼防线。隆美尔想依靠部队胜利后的旺盛士气和精神作用来克服物质因素的赌博失败 了。其部队严重减员,官兵体力消耗达到极点:坦克也几乎损失殆尽,得不到有力的空中支援;特别是后勤补给线又延长了5 00多公里。这一切都表明隆美尔的部队在此时此地已成为强弩之末。

  此后,双方在阿拉曼防线上互有攻守,往来拼杀,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和消耗战。与此同时,丘吉尔任命亚历 山大将军为英中东驻军部队总司令;任命蒙哥马利将军为第8集团军司令官。这位被隆美尔视为“危险人物”的蒙哥马利很清 楚自己拥有的物资优势和其敌人在运动战方面的天才,决心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打阵地战的办法迫使隆美尔进行旷日持久的消 耗战。到8月中下旬,阿拉曼地区双方的兵力对比是:英军7个师、坦克480辆、装甲运兵车230辆、火炮700门(其 中反坦克炮400门);隆美尔有4个德军师和8个意大利师、坦克510辆(其中半数以上是性能极差的意大利坦克)。英 军有空中优势,补给线较短;隆美尔的补给问题十分严重(未先攻占马耳他岛,现在证明是一大失策)。

  8月下旬,在获得汽油补给的许诺之后,隆美尔决心再组织一次进攻。但是,隆美尔与德国最高统帅部之间联络的密 码电报却被英军截获并破译了;蒙哥马利后来回忆说“隆美尔选择进攻的时间、方向和兵力,我们是相当清楚的”。8月30 日,隆美尔在发布进攻命令之时似乎感觉到有些不妙,他对部下说:“今天发起的进攻是我有生以来最难作出的一项决定。不 是我们到达苏伊士运河,同时在苏联的我军也成功占领格罗兹尼(今高加索境内),就是我们的全盘失败。”当天深夜,德军 发动进攻,但立即受到重创。原先许诺的6000吨汽油不知在何处,隆美尔陷入困境。8月31日夜,德军猛攻由英军第2 2装甲旅坚守的阿拉姆哈勒法岭,遭受重创。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隆美尔被迫下令撤退。此战双方损失均重,但英军可获得 迅速的补充,而隆美尔则无以为继。连续的苦战,拖垮了隆美尔的身体;9月下旬,隆美尔卸任回国治病。

  1942年10月初,希特勒命令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而英国人正积极在阿拉曼准备转守为攻。10月23日夜, 英军在阿拉曼地区向德意部队发起强大攻势,一千多门大炮向敌军阵地发射出如雨点般的炮弹。由于接替隆美尔出任非洲装甲 集团军司令官一职的施登姆上将死于突发心脏病;隆美尔元帅奉命星夜飞返北非应付危局。到27日,德军坦克只剩下30辆 ,而英军拥有600辆之多。隆美尔下决心要撤兵,但希特勒却发来电令:“坚守阵地,绝不后退一步,把每一把枪和每一名 士兵都投入战斗,除此别无出路。”经过多次请示,希特勒终于同意撤退;阿拉曼会战也终于结束了。隆美尔付出了沉重的代 价。

  阿拉曼会战结束后,隆美尔开始踏上一条漫长的下坡路。他原想在阿拉曼以西不远的富卡建立一道防线,但很快就放 弃了这一念头,相继放弃了马特鲁、萨卢姆、托卜鲁克、班加西、卜雷加等地,一直退入突尼斯境内。此时,隆美尔与希特勒 之间的分歧也开始越来越大:隆美尔认为轴心国很难赢得战争的胜利,因此他主张放弃非洲以保全力量固守德国本土;而寸土 必争的希特勒则坚持死守北非,以防意大利人陷入绝望后投向同盟国的怀抱,因此就经常干涉隆美尔部队的撤退行动。隆美尔 从这个时刻逐渐开始产生了悲观情绪。

  1942年11月上旬,由艾森豪威尔指挥的“火炬”行动顺利实施,大批美英部队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的海滩登 陆,使德意部队在北非面临被东西夹击的危险。隆美尔清楚地认识到北非已经势不可挽,只有撤出之一条路了。11月底,隆 美尔飞返德国晋见元首,面求撤退;遭到希特勒的一顿臭骂。此事使隆美尔对元首的信仰产生了动摇,他在日记中写道:“我 开始认识到希特勒根本不愿意了解实际形势,凭他的智慧,他一定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但他在感情上不能接受。”此外,他也 和许多德国军官一样,渐渐发现纳粹的诸多暴行,在使他们在良心上产生负担。

  隆美尔于1943年1月下旬率部退入突尼斯,在不到三个月时间里退兵2500公里;昔日的“沙漠之狐”已变成 “沙漠之兔”,多次侥幸逃脱被全歼的命运,保住了部队(这往往要“拜谢”蒙哥马利过度谨慎的个性)。2月19日,隆美 尔在突尼斯中西部进行了一次攻击行动,重创美国第2军;艾森豪威尔任命巴顿中将接任第2军军长才挽回危局。2月23日 ,隆美尔被任命为非洲集团军群司令官,但是这却已无补于将颓之大势。3月中旬,疾病缠身的隆美尔在医生陪同下飞返国内 治病。两个月后的5月13日,25万德意部队走进了盟军的战俘营(其中半数是德军)。

  兵 败 如 山 倒

  1943年7月10日,英美盟军在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登陆;7月15日,希特勒任命隆美尔负责在意大利中部组 织部队实施抵抗。几天后,隆美尔又奉命指挥希腊方面的作战。尚未就任,他又因墨索里尼被意大利国王囚禁而又被召回希特 勒的元首大本营。7月28日,隆美尔带着元首关于入侵意大利的绝密指令前往慕尼黑的司令部。为保守秘密,隆美尔及其高 级随从人员均不公开露面。为阻止意大利倒向盟国方面,隆美尔于8月1日指挥部队进入意大利境内,他下令:任何对德军行 动的抵抗都将用武力粉碎;意大利军官,特别是军级的指挥官及其参谋们均应加以逮捕。

  9月3日,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8集团军渡过墨西拿海峡,在亚平宁半岛南端的“靴尖”上登陆。8日,意大利向 盟国投降,并将枪口转向德国。隆美尔立即命令驻意德军部队就近解除意军的武装。此时盟军部队向北发起强劲攻势,隆美尔 建议完全放弃意大利的南部和中部,而在波河流域设置坚固防线,但未获采纳。

  1943年11月5日,希特勒任命隆美尔元帅赴法国彻底检查和加强大西洋的海岸防御工事;如果西线开战,可能 派他担任指挥官。同绝大多数德军将领一样,隆美尔很担心盟军部队在西欧成功开辟第二战场,他指出:“我们应该采取内线 作战方针。在东线,应尽快撤到一条可长期据守的防线。但我们的主要努力应用来击败西方盟军建立第二战场的任何企图,这 是我们的防御重点。如果我们能挫败这个企图,那么前途就会显出一点光明来。”12月18日,隆美尔抵达法国。经过几个 星期的巡视,隆美尔发现希特勒吹嘘的“大西洋壁垒”根本就是徒有其表,他立刻要求加以改进。1944年1月1日,希特 勒任命隆美尔担任B集团军群司令官,负责荷兰至法国西海岸中部卢瓦尔河之间的海岸防御(防御纵深为20公里);隶属西 线德军总司令伦斯德元帅的指挥。

  隆美尔努力加强“大西洋壁垒”的防御工事,他安排设置了三道障碍物:第一道是用于阻敌舰船靠岸的海底障碍物; 第二道是用于阻敌登陆部队前进的地雷带;第三道是用于对付敌空降滑翔机的防空障碍物。为督促格集团军加紧建筑防御设施 ,隆美尔马不停蹄地四处巡视。据《B集团军群日志》记载:“截至1944年5月13日为止,海峡防线上共已构筑517 00处海底障碍物,其中31000处布有地雷。”由于盟军飞机对铁路和公路的大规模轰炸及时间短促等原因,加莱地段的 防御设施进展较快,而诺曼底地段则成效较差。

  6月4日凌晨,隆美尔请假返回德国,他此行一是为晋见元首,二是为夫人祝贺生日。但是,6月6日中午,隆美尔 在家中接到前线打来的电话:盟军在诺曼底登陆。隆美尔立即穿上军服驱车驰赴前线。在北非阿拉曼战役之后,这是隆美尔第 二次为时过晚地赶去挽救一场战役。在路上,隆美尔一语不发,他为自己不在战场而悔恨不已。

  1944年6月初,西线德军共有59个师,其中32个是装备训练均差的海防师和空军野战师,战斗力很弱;17 个步兵师,10个装甲师;500架飞机;为数不多的舰船。盟军在欧洲共有86个师,其中62个美国师、17个英国和加 拿大师、7个法国师,这86个师中有25个装甲师和4个空降师;战斗机5049架,运输机和滑翔机4907架;舰船6 500多艘;直接参加登陆的陆海空三军部队总兵力达2876439人。从双方兵力对比来看,盟军显然占据上风,特别是 海空军占有绝对优势。对德军特别不利的是,西线德军的指挥体制混乱不堪:西线德军总司令伦斯德元帅仅能管辖陆军;海军 和空军分别听命于其各自的总司令;驻法国最强的3个装甲师和1个摩托化师归西线总部下的装甲集团军指挥;集中在巴黎以 西距大西洋沿岸100至200公里的7个装甲师由最高统帅部掌握。隆美尔无权调动海、空军和装甲兵,而他与伦斯德元帅 在装甲部队的部署上有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意见:正统派的伦斯德主张将装甲师部署于内陆,认为这样才有足够的反应时间与防 御纵深,等到敌军登陆后再出发反击;隆美尔则基于北非的痛苦经验,认为盟军拥有绝对的制空权,德军增援部队在赶往登陆 区的途中就会被歼灭殆尽,因此主张装甲师应部署在第一线步兵师的后方,届时可立刻出动将敌军赶下海去。隆美尔宣称:“ 高潮线就是决战线,盟军登陆的当天就会决定战役的胜败,那将是最长的一日。”由于双方都言之成理,希特勒也无法裁决, 最后妥协的结果是大家都不满意。再加上登陆时正值清晨,没人敢去打扰希特勒的睡眠(以隆美尔的独断专行的个性,他可能 会要求直接向元首报告,或擅自命令出动装甲师,但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他却没能在场指挥部队)。总之,西线德军根本就没 有一位名副其实的最高司令官,也没有一套完整的防御战略。

  当隆美尔还在前往司令部的公路上飞车急驰时,从诺曼底进攻的盟军已将“大西洋壁垒”撕开了一条长37公里的裂 口,7个师攻上了滩头;另有4个空降师在卡昂和瑟堡着陆。6月6日深夜,隆美尔终于赶回B集团军群司令部,迅速组织德 军实施反击;而盟军已在诺曼底海岸近150平方公里的一连串桥头堡阵地上布下155000部队,“大西洋壁垒”已无可 挽回地被盟军突破了。到6月12日,盟军经过6天的激战,已把326000名官兵、54000辆车辆和104000吨 作战物资送上了陆地。

  盟军部队大规模在诺曼底登陆成功,开辟了第二战场,两线作战成为无情的现实。面对无法打赢的战争,隆美尔和希 特勒之间产生了严重的战略分歧。隆美尔坚决主张利用英美同苏联的矛盾,先在西线争取和平,以便集中兵力对付东线的苏联 军队,以免共产党的势力席卷德国;而希特勒则发誓,战争打败了,就让德意志民族同他本人一同毁灭,这种说法使隆美尔大 为震骇。6月17日,隆美尔当面向元首陈述了自己的意见,希特勒粗暴地打断了他的话,并教训说:“你不用为战争的未来 操心,还是为你自己受到进攻的防线操操心吧。”6月29日,希特勒在贝希特斯加登的一个豪华山庄里召见伦斯德和隆美尔 。两位元帅一致认为西线已无法再战,隆美尔试图说服元首谈论政治情势,但被希特勒厉声阻止。隆美尔只能作罢;这是隆美 尔最后一次见到他曾经崇拜的元首。

  刺 魔 不 成

  在此期间,德国国防军中的反希特勒密谋也在日益加剧,他们想推举拥有绝高声望的隆美尔来领导西线战场的停战行 动。而隆美尔也在秘密考虑在西线与盟军达成停战;但7月17日隆美尔在行车途中遭到盟军飞机的轰炸,因头部重伤而住进 了医院,无法配合7月20日以炸弹谋刺希特勒的行动宣布停火。不久,盟军终于突破德军的防线,开始向法国腹地大举进攻 。而侥幸不死的希特勒开始对反叛人士展开严格的追捕和屠杀。

  8月8日,隆美尔被送回故乡养伤;但此时他不仅失去了元首的信任,而且受到严密的监视。因为在对谋反组织人员 的审讯中,希特勒越来越加深了对隆美尔的怀疑;尽管隆美尔于10月1日给元首写了一封效忠信(这封信的直接目的是希望 拯救被捕的集团军群参谋长史佩德将军),但也没有改变元首的怀疑态度。10月14日,布格多夫将军奉希特勒之命,来到 隆美尔的家中。在书房里,布格多夫将军指控隆美尔是谋害元首的同犯。他表示:如果隆美尔自杀,元首将对他的叛国罪严加 保密,并将为他举行国葬,而且绝不追究其家人。片刻之后,隆美尔与家人、副官道别,坐上车到附近的森林里服下了布格多 夫将军带来的毒药,结束了自己的性命,年仅53岁。除了隆美尔之外,冯·魏兹里本元帅被处以绞刑,冯·克鲁格元帅自杀 。总计有案可查的被害者即已近5000人,实际上杀了多少人则是一个谜团了;此外还有超过10000人被送进集中营, 多半是有去无回。

  柏林方面为隆美尔安排了体面的后事。B集团军群新任司令官莫德尔元帅对外界宣布说,隆美尔元帅因“7月17日 受伤引发脑溢血”而身亡,并对“我国最伟大的指挥官之一”的牺牲表示哀悼。希特勒给隆美尔夫人发来唁电称:“尊夫的死 给您带来巨大的损失,请接受我最诚挚的吊唁。元帅的英名将永远和非洲集团军英勇的战役连在一起。”德国陆军资历最深的 “老人家”伦斯德元帅在隆美尔的葬礼上致悼词说:“隆美尔元帅的心是属于元首的”。体面的葬礼掩盖了丑闻,希特勒不能 让人民知道连他的头号宠将都选择背叛了他。

  奇 特 的 悍 将

  在贵族占据德国军队高级职位的年代里,出身于平民之家又没有进入参谋总部的隆美尔幸运地遇上出身卑微的元首希 特勒,因此一帆风顺,平步青云,年纪不满50岁就获得了二级上将的军衔;在接下来的两个半年里,又成为一级上将和元帅 。以他自己的出身和所受教育而言,隆美尔在注重军事贵族传统的德国,可算是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

  隆美尔在战场上的表现,充分证明他是一个勇猛无畏的战将。隆美尔不仅具有凶、狠、猛的指挥特色,而且在战役战 斗中总是亲临前线,深入战斗最激烈的地区去了解敌情,或是亲自搭乘飞机视察战斗进展。隆美尔是一位相当出色的战术家, 在进攻中善于集中兵力猛攻敌之一翼,突破后迅速断敌退路;在追击时善于交替利用机动部队和非机动部队,并巧妙利用地形 地物及人工障碍物来增强防御能力;在撤退当中作出回马枪式的反击,也是他的拿手好戏。特别是在北非沙漠战场上,他更是 将装甲部队的机动作战性能发挥到了极致。也因为他的勇猛、以身作则的作风,使得他在部下心目中有着无比的地位,能够激 励他们完成许多艰困的任务。

  历史学家们对隆美尔的战略表现的评价就逊色得多。由于未接受过全面、系统和较高曾面的军事教育,并未在高级参 谋机构任过职,许多人觉得隆美尔始终未能具备与其职务相匹配的战略素养。伦斯德元帅曾指出:“隆美尔只配当一名师长, 不可能比这再高了。”但是也有人为隆美尔说话,例如著名的战略大师利德尔·哈特在依据隆美尔留下的手稿与家信编成《隆 美尔战时文件》一书后,就表示:事实上隆美尔的战略素养未必低于他的战术天分。但在希特勒大小事一把抓的作风之下,即 使如公认的战略大师曼斯坦因元帅也很难有太过出色的表现。

  隆美尔为人过于自负,自恃同元首的密切关系,很少将同僚和上司放在眼里。总参谋部出身的贵族后裔军官瞧不起他 ,他也看不起他们;他在非洲时与意大利高层的关系也很糟。隆美尔一遇到失败就立即产生悲观情绪,连希特勒也说:“他不 是一个真正能持之以恒的军人。”另外,隆美尔经常为了追逐战场上瞬息的机会而不顾后勤方面的苦难,也是他常被批评的地 方。

  当然,隆美尔的个性也有许多只得称道之处。他的参谋长高斯将军曾说:“他不仅对别人,而且对自己都极为严格。 他精力充沛,从不姑息自己。”隆美尔不好酒,也不抽烟,特别只得称道的是:当他成名后身边美女如云,但他从不心动,而 是对妻子一往情深,无论战事如何紧张,每天也不忘给妻儿写上几句话。

  最奇特之处还在于隆美尔毕生的“媒体缘”:他生前屡建奇功而在德国大红大紫;到了战后,由于德国反省过去盲从 纳粹以至犯下滔天罪行的影响,当年将领们试图推翻希特勒的行动被视为表现国防军良心的殉道行为,因而主张与英美合作对 抗苏联西进的隆美尔再度成为反共浪潮中的英雄。另外,由于隆美尔一直在北非与西欧作战,恰巧避开了最血腥野蛮、最不人 道的东线战场,使得他始终能在作战中保持相当的骑士精神,即使被他打败、俘虏的盟军军官也对他多所称道。这一切使得隆 美尔在先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政权中都成为民族英雄。

  我们还是不要以成败来品评英雄。我们不妨用西方公认的研究隆美尔的权威专家戴维·欧文的一段评述来结束本文:

  “战斗中的士兵可不是一群傻瓜和白痴;他们能辨别伟大的指挥官和江湖骗子。隆美尔的士兵,不论他们是由什么民 族组成,都毫无例外地钦佩他们的指挥官。”




舰船知识信箱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国际风云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和新浪网联合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