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军事

军事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国际风云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美丽的东方古船——兼评《中国造船史》

http://www.jczs.com.cn 2000年12月7日 22:42 彭永东


题图为被日本人视为国宝的“唐船图”。

  舟船从何而来?它源自古人在凝视水上漂浮的树叶、枯枝时产生的冲动和灵感。从利用枯木、竹筏、葫芦、皮囊开始,直至建造跨海远航的帆船,人类逐步发展起了最早的交通形式之一——水运。至今,船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那么,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可曾出现过辉煌的舟船文明?答案应是肯定的。中国海岸线漫长,内陆除黄河长江两条母亲河外,河流湖泊众多,智慧的先民为何不能由浮木泅渡直至乘舟弄潮呢?在历史上,我们不也有过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吗?

  然而,在世界重要的航海史著作中,没有谁明确承认过中国造船的贡献。这一令人尴尬的现实长期困扰着国内学者,问题在于:我们是否真的有实在的资本向世界宣告中国造船史上的世界性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术界对中国古代舟船的研究没有停顿过。随着考古的一次次重大发现: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遗址中的雕花木桨、新出土的宋代海船、元代的战舰……学者们不断寻到令人激动的线索和信息,这使他们确信中国舟船文明曾有的辉煌。在他们的脑海中,不止一次浮现出中国古代能工巧匠建制的一艘艘世界最美妙的东方航船。但这距离完整系统地证实中国在世界造船史上应有的地位还很遥远。因为其间存在诸多困难:

  其一,考古的具体发现需要与古文献相互印证。而国内有关古代造船的资料极为零散、残缺,有些还会引出多种解读,这直接造成对出土文物价值确认的困难。

  其二,考古的成果还需要技术方面的专家求证。出土的古船构件在技术上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有什么意义?专业考古人员欠缺这方面的知识。二者往往因时空相隔或对文物价值的不同取向而造成交流的难度。

  其三,研究国外相关研究资料是不可或缺的。这些资料对中国造船说法不一、有褒有贬,他们的依据何在,如何辨析?这就需要较广的学术涉猎及较深的外文功底。

  《中国造船史》的问世打破了僵局,它第一次雄辩地向世界宣布:多桅多帆、披水板、减摇龙骨等造船技术乃中国首创,而船尾舵、指南针、水密舱壁、车轮舟更是中国对世界造船技术的重大贡献!该书的作者席龙飞教授在三个难点上都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有效突破。他首先是一位古船技术专家,对历史上的古船构件、功能了然于胸。几十年来,在教学科研的同时,他长期从事出土古船的实测和微观复原工作,由他参与主持的多件经典复原作品现展出于各大国家级博物馆。熟悉日文、英文的席教授在学术领域也颇有建树。他用近10年的时间遍查《二十五史》,钻研国内外各种文献,精心鉴别,去伪存真,结合自身多年研究,最终完成了这部既有很高学术分量,又有重要史料价值的著作。

  某一天我会指着河上的木船对后代说,船尾舵是中国的发明呢!然而现实中的落差毕竟难以让人抒发这种自豪感。席教授的著作没有涉及这样一个悬疑:有了水排+风箱的中国为什么没造出能推进航船的蒸汽机?而蒸汽机是西方工业革命的心脏,这将直指李约瑟难题:科学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于中国古代?这是更多中国人关心的问题。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一部专业技术史进行如是深刻的哲学剖析,至少,它传递给我们先人们的力量,使我们倍增信心,对未来也拥有了东方古船般美丽的希望。(光明日报)

关闭窗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