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军事

军事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国际风云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海洋文化不是西方专利——评《中国造船史》

http://www.jczs.com.cn 2000年12月7日 22:31 马敏


压题图片为郑和宝船与哥伦布船队旗舰的对比(美国学者詹·阿德金绘)

  长期以来,存在一种偏见,即认为中华古老文明基本是农耕经济的产物,与海洋文化无涉,进取、冒险的海洋文化成了西方的专利或西方文明的标志。黑格尔就曾经断言: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各国而言,“海只是陆地的中断,陆地的无限;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黑格尔:《历史哲学》)。在美国出版的一本《世界通史》中,也武断地认为,“古代的中国人,不习于航海。”对此,以研究中国科技史而闻名世界的英国学者李约瑟针锋相对地反驳道:“中国人被称为不善于航海的民族,那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在航海技术上的发展,随处可见。”《中国造船史》更以大量的历史记载和文物出土资料,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古代中国人不但习于航海,而且更善于航海,明确提出,“内涵丰富的海洋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组成部分。”“黄河、长江与海洋共同孕育了中国的舟船文化”。作者认为,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木桨表明,早在7千年以前,中国人就走向了海洋。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人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而且同时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海洋文化和舟船文明。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调查的结论相同,本书亦认为,“中国也是海洋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一结论对我们更为全面地认识中华古老文明传统,不无启迪意义。

  船舶是人类征服海洋、江河的工具,海洋文化当以船舶为载体,没有船舶,海洋文化则失去了灵性。因此,造船技术的发展,往往构成海洋文化发展的标尺。《中国造船史》揭示,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国古造船技术一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多桅多帆、平衡舵、披水板、减摇龙骨等都是中国首创。尤其船尾舵、水密舱壁、车轮舟和指南针更可称为中国造船史上的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世界造船技术的重大贡献。根据席龙飞教授的考证,中国早在公元2世纪就已发明和使用了船尾舵,比西方早了约一千年。水密舱壁至少在公元410年的晋代已出现,1258年马可·波罗曾将这一技术传入欧洲,但当时未引起重视。欧洲迟至18世纪才逐步将这一重要技术应用于航海。车轮舟从晋代至南朝,直至唐宋时期均有使用和推广,西方却直到蒸汽机应用于船上时,才开始使用桨轮。12世纪初,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使用指南针导航,对世界航海史造成极其深远的影响。除桨轮外,其他三项重要发明至今仍在使用。这一切说明,历史上在航海技术领域,西方也确曾“受惠于中国”。

  尽管中国古代造船技术曾经深刻地影响过西方,换言之,在西方近代文明的辉煌中,可以看到东方古老文明的影子。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随着西方夹板帆船和飞剪式帆船的东航,特别是产业革命之后以蒸汽为动力的轮船产生,西方的造船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个西方冲击影响东方的历史过程由此拉开了序幕。因此,我们确实有必要走出中西文化孰优孰劣、孰强孰弱的简单化、公式化理论误区,以更为宽广的视野,在中西文化双向交流、互动的意义上,重新审视长达百年的近代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过程。这也是《中国造船史》给我们的重要历史启迪之一。

  任何学术著作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中国造船史》在总体结构上,近现代造船史的内容似乎太过于简略,许多细节没有涉及到。对有些问题的讨论还可更深入、全面一些。例如,对明清时期中国造船技术开始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作者主要归因于重农抑商、实行海禁等政策因素和封建专制统治的封闭性等制度性因素。这些固然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深入一步思考,这同中国人传统的“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思维方式是否有着内在的联系呢?是否还存在某种政策因素、制度因素之外的科学发展自身的内在规律和逻辑呢?郑和下西洋时的宝船,长达44丈,宽约10余丈,舵杆长11米多,挂帆12张,无论就造船技术还是航海技术都达到了古代的世界巅峰。但为什么就跨不出最后的一步,直接过渡到近代西方的铁壳船和蒸汽动力轮船的水平呢?这是否与中国传统文化过分强调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满足于天然材料,不去创造人工材料;满足于自然动力,不去创造人为动力这些思维方式的内在局限有关呢?近代西方科学技术革命的关键,便在于以机械力代替人力、畜力、风力、水力等自然力,以人造材料取代天然材料,从而激发了人们无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明清以来中国科技进步逐渐落后于西方,其深层次的原因恐怕更应从这些方面去思考。

  最后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尽管还存在一些不足,但丝毫不影响《中国造船史》作为中国海洋文化和舟船文明学术探索上的巨大成果,是近年来出版的最具影响力的造船史学术专著之一。(光明日报)

  (马敏: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闭窗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