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媒体撰文批台海军所购军舰未必适合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9月13日
台湾“中国时报”撰文称,台海军当年的建军构想乃是基于所谓“高-低混合”的概念。“高-低混合”的兵力结构(按:八艘可集区域防空、反潜与远程反舰能力于一身的“成功”级为高,十六艘以水面作战为主的“蔚山”级为低)系规划多年,并历经“参谋本部”多次审核通过之需求。“高”性能舰造价较高,数量较少,但单舰战力较强。“低”性能舰的个别战力较简化,但因价格低廉,可建造并维持兵力数量亦较大。藉此战术分工,台海军希望得以获取某种质量与数量上的平衡,并满足其任务需求。
而“拉法耶特”舰虽然拥有先进的载台技术及可圈可点的侦潜能力,舰体吨位较大,可搭载直升机,在存活率以及反潜与远程反舰作战上优于当时韩国“蔚山”级护卫舰。但是,单是采购六艘基本上无武装的“拉法耶特”就耗用了台海军原“光华二号”计划全部预算(九○八亿新台币)的四分之三以上。换句话说,原本可造十六条装备齐全的“蔚山”的钱,改买“拉法耶特”后大约就只能买不到一半的艘数了。也正因为经费吃紧,台海军“拉法耶特”舰的防空能力一直未臻理想,致使“拉法耶特”的造价与整体战力产生失调现象(即,载台成本接近“高”等次的成功级),但战力却不相当)。
此外,台海军原来规划的十六艘“蔚山”,在任务特性与运用弹性上,与后来取而代之的六艘“拉法耶特”有着可观的差异。“蔚山”虽然远不如“拉法耶特”精密,但却较适合台海军所必须执行的近海侦巡、外岛护航与靠近大陆沿海作战等任务。由此可见,就算“拉法耶特舰”全然优于“蔚山舰”,也并不一定表示当年选择了“拉法耶特”就是最符合海军需要与利益者。军事采购系为满足特定建军目标,并需同时符合整体兵力结构规划及成本效益考量。然依目前证据来看,台“参谋本部”当年似乎并未推翻“高-低混合”的理念依据,却藉强势指导,选择了不符合原本共识的舰种。若这因而使台海军无法满足其任务需求的话,则该决策逻辑就有进一步澄清的必要。
台海军“高-低混合”兵力结构基本上被“拉法耶特”的采购案打乱而未能实现,所以仍缺乏为数相当的二线兵力。新建的五○○吨“锦江级”巡逻舰固可在近岸巡逻与护渔等非战斗任务上取代“山字级”护卫舰(目前已除役)。然而适于担任“山字级”原本战斗任务的“二级舰”汰换计划,却也因“高-低混合”胎死腹中,至今仍未能获得补充。对台海军而言,这些原规划由“蔚山级”担任的“二级舰”不仅是较符合成本效益的近海作战与护航兵力,也对于军官的培养产生不利的影响。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