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搜索引擎 | 主题社区 | 都市生活 | 竞技风暴 | 财经纵横 | 科技时代 | 网上购物 | 网站地图

 
 
新浪军事

军事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国际风云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威胁中国的隐蔽战争(四)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9月11日 杨斌

  实行局部动员经济的意义

  我国政府曾借鉴三十年代罗斯福的新政,提出了了扩大社会基础建设的方针,主张实行“有中国特色的新政”。事实证明这一政策主张是非常正确的,取得了迅速扭转国有企业效益滑坡的显著成效。尽管多年来,我国不断强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推行了各种形式的企业产权改革,限产改造、下岗分流和减员增效,企业效益并未改善反而却持续严重滑坡,但是,98年政府推行了扩大基础建设政策,很快就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充分说明“中国式新政”的成功,真正抓住了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

  尽管“有中国特色的新政”成效显著,但是,仍然难以充分启动国民经济走出疲软困境,通货紧缩和生产过剩仍在不断深化,国内外严峻形势还提出一系列新挑战。这种形势下,我们应再次借鉴罗斯福执政时期的新政和动员经济,吸取新政因力度不足重新陷入衰退的教训,借鉴动员经济迅速摆脱萧条的成功经验,果断地进一步扩大社会基础建设的启动力度,推动国民经济进入局部动员的状态。

  我们所说的局部经济动员状态,意味着在面临通货紧缩和生产过剩局面,国内外严峻形势提出新挑战的特殊时期,政府采取一切必要的经济和行政手段,动员大量闲置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包括过剩的生产能力和工厂设备,大批下岗职工和企业的富余人员,金融体系缺乏投资机会的闲置资金,有选择地投入国民经济的战略领域,围绕着紧迫的社会战略任务有效运转起来。

  我们所说的局部动员经济,是有中国特色的动员经济体制,不同于罗斯福的战争动员经济,首先,它不进入全面经济动员状态,仅仅涉及某些行业、领域和地区;其次它不是单纯围绕准备战争的需要,而是围绕着重大的综合性战略目标,包括大力兴修水利和加强国防建设,消除国家经济安全的种种潜在隐患,等等。再次,它不是搞“大跃进”,重犯建设规模超过实际国力的错误,而消除实际国力资源的闲置浪费现象,促使建设规模与实际国力相适应。

  实行局部动员经济的重要目标,是调动市场经济无法利用的闲置资源,为此有必要采取计划调节的手段,但是,局部动员经济绝不是恢复计划经济,它有选择地采取计划调节的手段,目的是矫正市场经济的严重失衡,非但不是排斥市场经济的作用,而且能挽救和巩固市场经济。动员经济本身并不意味着计划经济,即使罗斯福实行的战争动员经济,仍然保留了大部分市场经济,是一种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体制。

  我们所说的局部动员经济,绝不意味着压缩社会消费,让老百姓勒紧裤带,而恰恰是解决职工下岗的难题,消除社会失业的不稳定因素,提高广大人民的收入水平,缓解消费品生产的严重滞销,从而能大大增加社会消费水平。即使罗斯福实行战争动员经济时期,由于实现了社会充分就业,工资增长远远高于物价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获得显著改善。我们所说的局部动员经济,主要是为了增加社会就业,促进落后地区的均衡发展,帮助消费品工业摆脱滞销困境,加强国防建设抗衡美国威胁,保卫和平经济建设和人民幸福生活,因此,恰恰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而不会勒紧裤带、减少消费。

  有些人会提出疑问,进一步扩大投资力度钱从那里来?实际上,扩大基础建设靠的不是纸做的货币,而是靠实实在在的人力物力资源,靠大量的工人、物资和机器设备,而现在所有这些资源非但不缺乏,而且还大量过剩陷入了闲置状态。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许多落后地区还有大量贫困人口,企业闲置的机器设备和技术人才,都是广大人民辛勤劳动的血汗成果,都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财富积累,我们绝不应让这些宝贵资源被白白浪费。

  倘若我们听任这些资源陷入闲置,不仅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而且还会形成恶性循环的连锁反应,因为,工业生产是复杂的社会化大生产,倘若小部分企业出问题影响不大,市场经济有自发的调节矫正功能,但是,众多企业出问题就会通过产业间联系,影响相关企业的产品销路和债务关系,单纯市场调节非但难以矫正严重失衡,还会产生乘数扩大般的连锁负面反应,导致整个国民经济陷入严重萧条之中。因此,政府有必要采取适当的计划调节手段,纠正大规模的社会资源闲置现象,调动闲置资源用于紧迫经济建设目标。历史经验证明,实行局部动员经济扩大计划调节,是克服通货紧缩和生产过剩的特效药,能迅速消除严重的社会失业危机,帮助债务累累的企业银行摆脱困境,有效防范连锁债务演化成金融危机。

  有些人认为资源闲置是重复建设造成的,应该让市场调节自发地淘汰掉。实际上,这些闲置资源并非没有利用的价值,而是市场盲目调节造成了供求失衡,属于相对的过剩而不是绝对的过剩。例如,美国大萧条时期,各产业部门的生产能力均严重过剩,但是,罗斯福实行战备动员经济之后,这些生产能力不仅开足马力运转,而且增长数倍后仍不能满足需要。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虽然相对过剩,但是,人均拥有量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滞销产品对落后地区仍是奢侈品,因此,我们不应总是限制产量和淘汰设备,而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促进均衡发展。例如,日本仅有一亿人口,钢铁产量长期高达一亿吨,弹丸之地公路铁路纵横交错,水利设施发达有效防止了洪灾。我国是十亿人口的泱泱大国,钢产量刚达到一亿吨水平,就陷入了严重过剩的困境,而许多江河堤坝仍是沙石筑成,这难道是正常现象吗?

  当年罗斯福推行新政并非优柔寡断,主要是垄断资本强烈反对形成了阻力,以及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教条束缚,才导致新政因实施力度不足效果欠佳,美国经济37年再次陷入了严重衰退,直到实行局部动员经济才摆脱困境。对于中国来说,显然不存在垄断资本利益集团的阻挠,但是,由于受西方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许多经济学家对市场机制产生了迷信,对于市场经济的严重弊端无动于衷,而对政府干预和计划调节则讳莫如深,情愿坐视三角债和社会失业不断蔓延,也不愿采取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利用计划调节矫正经济失衡现象,这种片面的思维方式是非常有害的。

  对于罗斯福总统来说,利用政府计划调节存在着许多困难,不仅会遭到垄断资本的强烈反对,还存在着牵涉私有产权的法律障碍,因此,直到美国39年进入了战备动员状态,政府才成立了“生产管理局”,敢于大胆地运用计划调节手段。对于中国来说,由于存在着众多的国有、集体企业,以及经验丰富的政府计划管理部门,因此,实行局部动员经济不存在体制障碍,而且公有制企业本身具有的独特优势,正是能服从政府的产业政策和计划指导,形成彼此密切合作的强大集团作战能力,防止和矫正比例失调造成的经济危机,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高速发展。

  邓小平同志曾说,“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计划与市场都是必要的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的确,西方资本主义吸取了大萧条的惨痛教训,以及新政和动员经济的成功经验,二战后曾广泛实行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模式,其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和范围,甚至远远超过罗斯福新政的探索时期,直接继承了动员经济时期的许多经验,正因如此,西方经济才能从二战废墟中迅速崛起,实现了相对平稳的较快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和社会失业明显缓和,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黄金时期”。法国总统戴高乐特别重视经济计划,日本和南韩政府也都成立了计划部门,经济增长速度显著高于其它国家。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虽然存在着许多体制僵化的弊病,还多次犯了“左”的严重错误,但是,新中国经济建设依然取得了辉煌成就,从解放初到1980年的三十年间,钢、煤、化肥、电力等主要工业生产量,同英、美、法国的差距缩小了数百倍,机器制造业几乎从零起步,机床产量迅猛增长了千百万倍,从汽车、飞机到各种机械设备均能制造,一跃成为拥有“两弹一星”的工业大国。新中国取得的巨大工业化成就,恰恰是发挥了计划经济的独特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集中有限资源,投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性产业,特别是钢铁、机器制造、能源、交通等部门,利用这些“主导产业”的形成的广泛辐射作用,推动国民经济加速发展进入“起飞阶段”。计划经济还具有统筹社会资源的优势,能减少企业破产和职工解雇的风险,创立初期就实行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明显优越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我们应该客观评价计划经济的优缺点,不应抹杀新中国前三十年的辉煌建设成就。我们不应忘记,正是靠前三十年建立的强大完整工业体系,新中国才战胜了美国的冷战封锁遏制,才为我们赢得了改革开放的良好国际环境。我们对前三十年的许多“左”的失误,不应耿耿于怀全部归咎于计划经济,如“大跃进”和“文化革命”等错误,恰恰同破坏计划经济体制有很大关系。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相比,它的优势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缺点在于市场运用的不好,经济搞得不活”。计划经济的弊病并不是效率低下,导致新中国同西方的经济差距扩大,而是完全排斥了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致使未能利用一切有用的经济手段,以及微观经济的大量信息和资源,更好地促进农业和消费品生产发展,从而制约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我们不应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从完全排斥市场变成完全排斥计划,这样也会无法利用一切有用的经济手段,以及宏观范围的大量信息和资源,更好地发展战略产业和社会基础建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严重弊端,甚至会陷入困扰西方数百年的经济危机。

  邓小平同志还说,“实际工作中,在调整时期,我们可以多一点计划性,而在另一个时期多一点市场调节,搞得更灵活一些”。历史经验证明,计划与市场都是有用的经济手段,而且各有其独特的优缺点,两者之间既有矛盾性也有互补性,只有将两者取长补短结合起来,才能更好适应不同时期的具体需要。例如,解放初期,新中国面对西方冷战遏制的压力,必须将实现工业化放在优先位置,因为这关系到民族独立与生存,因此,实行集中计划经济有历史合理性,缺点是完全排斥了市场调节的作用。八十年代,由于国际环境的改善,我们有可能推行改革开放,更多利用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但是,仍然坚持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保证了国民经济的协调高速发展。由此可见,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恰恰来自计划与市场的成功结合。

  八十年代,美国为了遏制第三世界的工业化进程,扭转不利于自己的世界实力均衡变化,有意宣扬二战后经济重建的经验过时了,蓄意贬低计划调节的合理性、必要性,大肆鼓吹恢复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人为制造瓦解别国的经济金融危机,用于打击威胁其建立霸权的国际竞争对手。俄罗斯改革盲从了西方专家的误导,采取了完全抛弃计划体制的激进方针,结果陷入了长期衰退的巨大灾难。由于美国大肆宣扬新自由主义的误导,日本、南韩也放弃了本国的成功经验,落入了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的陷阱。美国著名教授查默说,当前日本、韩国正对金融危机进行反思,酝酿恢复以前政府干预经济的成功经验,包括恢复政府计划部门和产业管制政策。

  我国改革开放获得巨大成功,同俄罗斯的失败形成了鲜明对比。同俄罗斯完全抛弃计划调节相比,我国能有效防止经济转轨的混乱,计划调节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相反,九十年代以来,由于片面强调过渡到市场经济,下放企业的投资权和资产处置权,忽视了政府计划调节的必要性,92年出现了泡沫经济的投机过热,盲目投资造成了巨大损失。当前,我们应正确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推动国民经济进入实行局部状态,克服通货紧缩和生产过剩矛盾,回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成功道上来。当然,我们应灵活调整局部动员经济的实施力度,以及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范围,在通货紧缩时期扩大计划调节,恢复经济均衡后又扩大市场调节,从而更好适应不同时期的具体需要。

  我国实行局部动员经济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深谋远虑的长期发展战略,因为,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伴生物,我国未雨绸缪长期保持局部动员状态,才能防止爆发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威胁,有效抵御世界经济萧条的冲击。此外,美国谋求世界霸权是长期战略,洪水等自然灾害也是长期的威胁,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自然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石油等自然资源日趋消耗殆尽,国际竞争可能导致紧张局势和战争,我国必然面临更严峻的生存挑战,必须动员充分资源实施科技兴国战略,通过科技创新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新资源,才能避免自然资源耗尽导致人类浩劫。由于未来世界能源矿产资源将趋于紧张,当前我国趁能源矿产资源价格较低之时,加强国防、科研和社会基础建设,有利于二十一世纪我国的可持续经济发展。

  选自《威胁中国的隐蔽战争——美国隐蔽经济战与改革陷阱》一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5月。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新浪推荐
读新浪新闻 得手机大奖
新浪奥运专题网站
趣味心理测试
星光无限俱乐部
新浪网推出奥运短信息手机点播服务
《音像世界》杂志第8期
2000高考专栏
最新聊天室:E网情深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